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產生越來越多,人們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時,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帶來的煩惱。有數據表明,建筑垃圾約占垃圾總量的30%~40%,建筑垃圾就是在建筑施工或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每建1萬平方米建筑,就會產生500噸至600噸建筑垃圾;而每拆除1萬平方米的舊建筑,則會產生7000噸至1.3萬噸的建筑垃圾。 如何處理和利用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防止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垃圾圍城”現象,成為各地政府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成為影響一個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話題。首先,大量的土地堆放建筑垃圾后,會降低土壤的質量;建筑垃圾堆放于空氣中會影響空氣質量,一些粉塵顆粒會懸浮于空氣中,有害人體健康;建筑垃圾在堆放過程中,長期的堆積使建筑垃圾的有害物質滲入到地下水域,污染水環境;如果建筑垃圾在城市中堆放,對城市環境,美觀度、通行安全都不利。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上,英國達到48%、新加坡為63%、香港為80%,在日本很多地區,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幾乎已達到100%。

客觀地說,當前我國城市建筑垃圾處理存在以下幾個大的問題:
一是從拆除環節看,建筑拆除缺乏高科技綠色環保拆除,導致拆除過程中產生各種污染并使建筑垃圾混雜失去利用價值;二是從收集環節看,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的程度不高,即使有收集,往往只是混合收集后棄置;三是從處理環節看,建筑垃圾大多采用直接填埋的處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環境。四是從資源再利用環節看,建筑垃圾作為資源進行二次利用的比例很低,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北京作為首都,要成為環保的首善之地,必須高度重視垃圾處理,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對建筑高科技拆除、垃圾回收分類、垃圾的二次利用等等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從各個環節提高建筑垃圾處理水平,解決垃圾圍城問題,為全國樹立環保的樣板。
一是北京要全面提高拆除行業的企業進入門檻,強制推行綠色環保拆除,要確保拆除的無粉塵、無噪音、無污染。嚴格執行先進的拆除工序和工藝,確保建筑垃圾拆除后的再利用。

二是要求對建筑垃圾全面分類回收,嚴禁采用直接填埋的處理方式,城市相關管理部門應盡快幫助協調并依靠專業企業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術研發實力,解決建筑垃圾處理等方面存在的技術問題。
三是要求運用世界一流的技術,對建筑垃圾資源進行就地就近加工再利用,要運用國際先進的移動破碎、篩分技術將建筑垃圾處置成可回收再利用建筑材料。
四是對于那些分揀出來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處置,把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五是政府要為建筑垃圾處理提供資金保障。建筑垃圾廢料不是商品,本身沒有價值,只有經過加工處理再利用后才會產生新的價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處理利用過程中,常常使處理單位無利潤可圖,缺少了積極性,直接影響利用工作的進行,因此必須由政府通過某種方式在利用過程中給予經濟補助。
六是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規。近些年來,我國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雖已有清醒認識,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家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規定的處罰條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規定建筑垃圾必須進行分類收集和存放的條款還不完善。所以,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實行有效的獎懲制度。城市應建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應達到60%以上。通過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后不再新設建筑垃圾填埋場并根據建筑垃圾資源利用情況,逐步關閉原有填埋場。
“世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用于描述建筑垃圾再合適不過。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將建筑垃圾變為新型節能建材等,盡力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建筑垃圾經過一系列的生產流程,可以生產出各種規格的再生石料、磚塊和再生砂漿,重新“變”為新型的節能型再生建筑材料,譬如各類墻體用磚、地面彩磚、實心配套磚、八孔盲孔磚等,磚頭、瓦礫、灰渣、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進廠后,經過震動、去泥、破碎,與粉煤灰、水泥、沙粒、水等配料按比例混合,進入制磚機直接壓模成型,整個過程不需燒煤、加溫,也不產生污水、煙霧,屬于循環經濟綠色建筑產品。與實心黏土磚相比,若使用建筑垃圾生產1億塊標磚,可減少取土16萬立方米,節約耕地約8萬平方米,同時可消納建筑垃圾30多萬噸,節約堆放垃圾占地近7 萬平方米,兩項合計可節約土地近15萬平方米。此外,在制磚過程中,還可消納粉煤灰3萬噸,節約標準煤1萬噸,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硫90噸,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