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煤集團2座煤礦和6個綜采工作面入選山西省智能煤礦和智能綜采工作面建設試點,這也佐證了同煤集團在加快智能煤礦建設步伐、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取得的顯著成效。
智能化發展究竟給同煤帶來怎樣的變化?近日,記者走進同煤集團同忻礦探訪作業智能化程度。
一線礦工當上智能管家
隨著操作人員按下總控臺的一鍵啟動按鈕,50米以外綜采工作面緩緩啟動的機器轟鳴聲打破了地層深處的沉寂,遠端的采煤機穩步前行,流暢自如地割煤、推溜、移架,傳輸皮帶將生產出的煤炭源源不斷輸送至地面。操作人員坐在順槽監控中心,通過視頻操控綜采設備,屏幕上各類數據跳動切換,掌握生產狀況……
近日,記者在同忻礦親歷8305智能化工作面的作業場景。
“要讓智能化操作系統運用到極致,就得不斷改造創新,使其更加適應同煤的井下作業環境。”同忻礦負責人說。截至目前,該礦已連續七次完成智能化綜放操作系統的升級換代,改進支護初撐力智能補壓、三角區域割煤參數制定、融合小煤柱開采、煤礦堅硬頂板地面壓裂控制技術等30多項,自主完成智能化綜放工作面操作系統版本從4.0到9.6的升級。
而智能管家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綜采二隊機電隊長楊繼彪說:“從8202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到8305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從一線礦工要跟得上智能化裝備的技術要求到智能化裝備滿足礦井的生產要求,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同忻礦井下生產需求,要讓智能化發揮最大的功效,必須量體裁衣,擁有‘同忻芯’。”
楊繼彪帶著團隊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從小改小革入手,先增加支架跟機移架鄰架助推功能,保障快速跟機移架到位,再增加支架單點啟動、密碼登錄等功能,方便支架操作……一年多的時間,238項技術改革,同忻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真正實現了“采掘設備智能化、系統運行自動化、崗位巡守無人化、設備監控可視化、診斷預警自動化、信息傳輸集成化”的目標。
機器人礦工井下巡檢
“滴滴滴……二盤區筒倉處有故障。”
智能巡檢機器人向主井集控室監控平臺發出警報信號和提示聲音,皮帶運輸機隨即停止了運轉。當班主井皮帶司機王建偉立刻在監控平臺電腦上發現二盤區筒倉附近一個托輥溫度上升,馬上打電話通知附近檢修工去維修,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在幾百米井下的同忻礦主井皮帶巷,一個帶有攝像頭、長相方正的裝置正在吊頂軌道上來回穿梭,代替人工完成巡檢。這便是同忻礦在主井皮帶投用的升級版智能防爆機器人。
它沿著軌道行走,隨時檢查皮帶機上的托輥、膠帶等設備,對巷道內的電纜溫度進行監測,并可同時完成對移動圖像和聲音的采集,而后通過無線基站實時上傳數據,便于維護。工作中,只要感應到電池續航不足,智能巡檢機器人便啟動自動回充功能,回到充電位充電。
有了機器人礦工,巡檢工實現了生產效率和安全保障的雙提升。一批巡檢工、操作工享受到智能化帶來的安全高效便捷。
機電設備享受智能服務
高勇是同忻礦運銷站一名檢修工。他對精煤倉給煤機設備檢修時發現液壓閘板油缸損壞,隨即用手機對準設備上標識的二維碼一掃,該臺設備型號、參數、維修情況、故障易發點以及配件備用品分布等信息瞬間彈出,他迅速聯系維修二隊調撥同型號備品油缸進行更換。
從發現故障到精準維修,全部過程半小時內完成,這在以往是不可能做到的。
過去,工人要完成機電設備的維檢,每次都需要攜帶厚厚的資料本,里面詳細記錄該設備的型號、參數、服務年限等重要信息,由于缺少翔實的維修和更換信息,維檢時可能需要將同型號的設備放在一起拆開檢查,然后再次復原,消耗人力物力。
2018年,同忻礦機電創新工作室十多名成員研發了Access數據庫,給每臺機電設備生成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就像人的身份證,用手機一掃,設備的所有信息便一目了然。并在每次檢修后,將設備易發故障點、維修次數等信息輸入電腦程序完善每臺設備信息,數據庫會根據輸入記錄智能生成設備的重點檢修部位。這樣一來,只需掃一掃,設備情況便了然于胸,維修工就可根據手機提供的設備“體檢報告”靈活掌握維檢時間和重點隱患部位。以該礦運銷站為例,以前15名檢修工才能完成的百余臺設備維檢量,現在只需5名工人便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