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里是排土場,在湖北省隨州市、縣相關部門指導下,我們對其進行了清理、覆土、植綠,恢復綠色生態環境。”10月11日上午,在隨縣吳山鎮吳聯礦業有限公司加工場附近的一處山坡上看到,治理后的排土場變成了一處山坡,上面長滿了刺槐、濕地松等植物。如果不是特意提醒和細致觀察,很難想象這里幾年前的場景。
這是隨州市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隨州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各級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貫徹落實《隨州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等為動力,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用“實招”“硬招”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礦山生態環境持續好轉?!?br />
堅持問題導向 推動礦山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隨州市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資源量規模在全省排名靠前。豐富的資源帶來產業的迅速發展,但受過去粗放發展觀念、頂層設計缺失、管理制度滯后、日常監管不足等原因影響,礦山企業重開發、輕修復,長期大規模開發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歷史欠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州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保護與開發,對全市礦山進行全面“起底”,統籌推進全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br />
隨縣花崗巖礦山數量多、范圍廣、開采形成歷史問題較多,是隨州市礦山生態修復的重點領域。該縣堅持問題導向,突出規劃引領,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要求,開展礦山環境修復治理,做到應覆盡覆、應綠盡綠。
10月11日上午,由吳山鎮區前往石材產業園區的路上看到,道路兩旁裸露的山體上,種上了刺槐、濕地松等綠化樹種。已開采的礦山平臺,經過整理、覆土變成了耕地,即將種植小麥等農作物?!?br />
“我們督促企業落實礦山生態修復相關要求,按照清理、整理、覆土、復綠、管護‘五步走’模式,對具備耕地條件的,通過整理恢復成耕地;不具備條件的,合理選擇樹種,整理恢復成林地。”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股股長冷歡介紹說。
2021年以來,隨縣累計投入5.23億元,共修復礦山開采平臺510個、邊坡481個,修復總面積1.85萬畝。對全縣礦權進行整合,變粗放式發展為集約節約式發展,全縣礦山生態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 ?br />
堅持系統觀念 構建科學有序產業發展格局
隨州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礦山生態修復,是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礦山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有的功能與結構,并維持正向演替和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先開采、后治理,到邊開采、邊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深入推進,倒逼著隨州市石材產業發展模式轉變。
在湖北福昌礦業集團隨縣董家莊礦區看到,生產公路路面干凈寬闊,兩側種植了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采礦區周邊山體邊坡進行了綠化處理,一片片濕地松長勢良好。
董家莊礦區由隨州國投集團下屬漢東發展公司與隨縣建發集團聯合相關企業共同投資開發,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落實生態修復系列措施,打造全市綠色礦山建設示范。
堅持方案先行。董家莊礦區在開采前,結合實際編制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復綠方案,制定修復計劃,明確修復方式。
堅持措施先行。開采前,企業投資對礦區生產道路進行硬化,對道路邊坡和辦公區域周邊進行整理復綠;落實污水收集處理等相關環保措施。
堅持教育先行。市、縣兩級自然資源部門以貫徹落實《隨州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為契機,對采礦權人加大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教育,加大開采過程監督檢查,督促落實修復主體責任。
隨縣萬和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劉飛介紹,該鎮建立了鎮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礦業權人為主體,第三方技術公司和村委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體系,按照邊開采、邊恢復的原則,對因采礦活動破壞的礦山地質環境及時進行生態修復。
石材開采、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廢料處理,過去曾是一大難題。隨縣充分考慮產業末端資源利用,按照“每個礦權配套一個尾礦綜合利用項目、每個園區配套一個生產廢料綜合利用項目,優先發展綜合利用項目”思路,引入一批循環綜合利用企業,探索開發機制砂、裝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材料,全面推動石材尾料變廢為寶,延伸產業經濟鏈條。
建立“四張清單” 推動生態修復全鏈條管理
今年7月1日,《隨州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正式施行,通過地方立法補齊短板,加大監督力度,用法治力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厚植生態底色?!?br />
隨州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抓好《條例》貫徹落實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目標導向,建立完善礦山生態修復問題清單、歷史遺留礦山清單、在建在產礦山清單到期關停或注銷礦山清單“四張清單”,分門別類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動全市礦山生態修復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確保全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抓在經常、嚴在日常、實在平常。
據統計,全市現有各類礦山110座,隨縣51座、廣水市33座、曾都區26座。其中,在建在產礦山26座、到期停產未注銷礦山51座、歷史遺留礦山33座?!?br />
該局制發了《關于加強<隨州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貫徹落實建立礦山生態修復清單式管理制度》《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等文件,引導企業依法履行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嚴格將綠色礦山建設要求貫穿到新建礦山建設的全過程。按照屬地管理和“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要求,切實做好全市礦山生態修復的日常監管,督促礦山企業“邊開采、邊修復”。
隨州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負責人表示,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不僅關系到礦業轉型升級、損毀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更關系到地方經濟社會綠色健康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大局。該局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學習借鑒“廈門實踐”經驗,不斷推動全市礦山生態修復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推動全市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筑牢鄂北生態屏障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