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市岑溪市溪市是全國最大的花崗巖生產基地之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留下了“生態傷疤”。如何撫平傷疤、還綠于民?岑溪市打出一套“組合拳”,開出一劑“活血方”,讓全市31座礦山重新煥發綠意與生機。
立春之后,各地逐步進入繁忙的春耕時節。走進位于梧州市岑溪市馬路鎮的黃牛硨花崗巖礦區,印象中渣石遍地、塵土飛揚的礦區景象并沒有出現,映入眼簾的是郁郁蔥蔥的植被、寬敞干凈的硬化路面,以及工人們開工忙碌的身影。
“以前礦區隨處可見裸露的山體、廢棄的礦洞、滿地的礦渣,環境差得很。”回憶起礦區以往的場景,岑溪市黃牛硨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康源感慨道。該礦始建于2007年,礦區總占地500畝,采用露天開采工藝,先清除地上植物、剝離表土,再自上而下開采。過去,礦山開采產生的邊角料只能作為廢石堆放在礦區,日積月累后一些廢石沿山體滾落,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

岑溪市馬路鎮黃牛硨花崗巖礦進礦道路 供圖 岑溪市自然資源局
據了解,岑溪市是全國最大的花崗巖生產基地之一,全市探明花崗巖儲量約21億立方米,共有31座礦山。上個世紀90年代岑溪市礦山企業順勢崛起,給當地經濟帶來動力的同時,也因礦權界限設置不合理、開采工藝落后、安全監管力量配備不足等歷史原因,留下各類安全隱患問題。
面對這一道道“生態傷疤”,岑溪市痛定思痛,勢要撫平傷疤、還綠于民,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如何為大地“療傷”?在廣西自然資源廳指導下,岑溪市自然資源局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全力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原則,對各個礦山的邊坡和其它裸露可復綠區域進行復綠,先后派出多個技術組對全市31座礦山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確保造林成活率和復綠成效。
李康源所在的礦區就是岑溪市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之一,黃牛硨建材公司計劃投入1.8億元打造智慧綠色礦山。2019年進駐礦區以來,公司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引進兩條國內先進生產線,將花崗巖廢石加工成建筑骨料和機制砂子。同時,采取臺階式種植和微生物噴灑兩種方式,種植生命力較強的松樹和桉樹,并新建一套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將沉淀后的清水與泥土分別用于礦區澆灌復綠。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黃牛硨礦區已實現峭壁有苔蘚、山崖有灌木,生產規模達到年產花崗巖荒料10萬立方米、砂石骨料200萬噸,礦區開采加工的“岑溪紅”花崗巖礦建筑材料遠銷海內外。截至2025年1月底,岑溪全市31座礦山已累計復綠面積超3900畝,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實質進展。

生態修復前的岑溪市馬路鎮黃牛硨花崗巖礦 供圖 岑溪市自然資源局

生態修復后的岑溪市馬路鎮黃牛硨花崗巖礦 供圖 岑溪市自然資源局
為扎實做好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岑溪市還先后印發多個政策文件,成立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聯合監管指揮部,構建“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聯動、行刑銜接、公眾監督”的礦產資源聯合監管新機制,通過關閉不符合規劃要求或者安全條件的礦山、調整范圍重新出讓符合規劃的礦山、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種手段,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切實加強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岑溪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岑溪市自然資源部門將按下復綠‘美顏鍵’、行動‘快進鍵’,繼續對各座礦山的復綠進行跟蹤指導,確保復綠效果,交出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