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8日召開的青藏專項西藏片區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評審會上獲悉,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等3個項目,總計提交銅資源量827.47萬噸、金285.47噸、銀1096.86噸,同時新發現一批鉬、鎢礦產地,成為西藏片區近年來最耀眼的找礦突破成果之一。 評審會上,勘查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的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成果,引起專家們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區內新發現的5處礦產地,已提交銅資源量566萬噸、伴生金252噸、伴生銀23.67噸,潛在經濟價值超過4000億元,達超大型礦床規模。尤其可喜的是,調查組依據同位素地層年齡測算數據,厘定了多龍銅礦區火山巖與斑巖形成的地質年代,建立起“多龍式”斑巖銅礦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類比確定了19個成礦預測區,進而確立了西藏繼藏東“三江”、藏中南之后的第三條斑巖型銅金屬成礦帶: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藏北斑巖型銅多金屬成礦帶,極大地拓寬了找礦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