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檢驗檢疫局曹妃甸辦事處
曹妃甸辦事處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上馬兩條礦石自動采制樣系統(即“一塔兩線”);科技人才輩出,科研碩果累累。“軟實力”與“硬實力”同步提升是曹妃甸檢驗檢疫人敢為人先的驕傲。河北檢驗檢疫局局長賀水山指出,要檢得出、檢得全、檢得快、檢得準,必須實施“科技興檢”戰略,不斷提高檢驗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檢驗檢疫技術支撐能力和檢驗水平。
在曹妃甸25萬噸級礦石碼頭對面矗立著一座8層樓高的紅色鐵塔,“中國檢驗檢疫”六個鎏金大字熠熠閃光。這就是曹妃甸港區礦石自動采制樣塔。
走進控制樓,別有洞天。一臺機器人在幾臺烘箱、研磨機、縮分機、稱量天平等設備之間上下飛舞,機械手伸縮自如地抓取礦石樣品、稱重、烘干,精準測定礦石水分,忙而有序。
據采制樣科科長孫東輝介紹,這臺機器人具有6個自由度,承重質量達20公斤,整個機器人系統包括2套縮分機、2套研磨機、1套烘箱、1套稱量天平、1套清洗裝置等。機器人在線水分檢測裝置自動化程度高,有效避免了水分測定和制樣工作中的人為誤差。
機器人在線水分檢測,只不過是曹妃甸辦事處彰顯強局的一個縮影。
投資4781萬元建成的曹妃甸港區礦石自動采制樣設施于2010年2月投入使用,“一塔兩線”和“在線粒度、水分分析”的設計使之成為目前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技術最先進的礦石機械化采制樣設施。該系統采用國際上通行的移動截取式全斷面皮帶機自動取制樣模式,能夠同時對港口兩條卸船皮帶進行取樣,取得的礦石樣品可以直接在系統內進行破碎、研磨、縮分篩分,同時能自動測定水分和粒度。這一高端設備的投入使用,改變了曹妃甸港區進口礦石采用單一手工采制樣的現狀,對提高進口鐵礦石檢驗效率,加快通關速度,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曹妃甸港區開放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采制樣人員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一個小的改變,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據辦事處副主任崔福星介紹,因曹妃甸進口礦石業務量與日俱增,“一塔兩線”礦石機械化采制樣系統已接近滿負荷運轉,系統中的顎式破碎機在高強度狀態下工作經常會出現堵塞。為解決這個難題,科長孫東輝和蘇峰、張志偉等人刻苦攻關,設計出了實用型“選礦用淌篩”,并于2011年10月份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以前一旦出現堵塞情況,我們只能戴上手套,一點一點往外掏,天氣冷的時候,礦粉凍得特別瓷實,一會兒工夫就能‘報銷’一副手套,清理效果還不理想。”張志偉說,“選礦用淌篩”在選礦過程中對進入破碎機的物料進行預選,將容易造成破碎機堵塞、或者不需要進行再破碎的物料預先篩分出來,不但有效滿足了破碎需要,提高了破碎機的使用率和壽命,而且縮短了加工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截至目前,采制樣人員已對系統的烘箱、溜槽等16處進行了技術改造,解決了溜槽磨損、烘箱定位精度不足等問題,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工作效率得到有效保證。
曹妃甸檢驗檢疫人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尤其在合理規劃、引進實驗設備,加強技術儲備等方面堪稱“大手筆”。目前,他們的可用實驗室總面積已突破2萬平方米,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礦產、金屬材料、石油化工等商品的檢測儀器設備280余臺(套),價值6250萬元,可開展檢測項目200余項。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等離子發射光譜儀、X-熒光光譜儀、X-衍射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近紅外光譜儀、氣相色譜儀等國際一流的高精尖設備為他們躋身強局之林、引起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茉莉”號貨輪搭載5萬噸印度鐵礦石靠泊曹妃甸港區。因該礦中含有泥塊,致使進口企業與發貨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為將泥塊“驗明正身”,曹妃甸辦事處化檢科科長趙振綱帶領實驗室工作人員將泥塊破碎后,運用X-衍射分析儀對包裹著泥塊的鐵礦石進行了“DNA”檢測。結果表明,這批鐵礦石是含有30%鐵含量的“針鐵礦”。針鐵礦也叫沼鐵礦,是分布很廣的一種鐵的氧化物,是其他鐵礦在風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可用于煉鐵。至此,這場糾紛以國內鋼廠獲得40萬美元的賠償而告終,貿易雙方都非常滿意。
曹妃甸檢驗檢疫人依托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不斷加大科研制標力度,目前,已主持起草完成了檢驗檢疫行業標準3項。其中,2項即將發布實施;參與起草檢驗檢疫行業標準3項,國標1項。
如今,曹妃甸口岸查驗綜合樓已拔地而起,今年將整體搬遷。屆時,1.6萬平米的主樓和近萬平米的附屬配套建筑,將為曹妃甸檢驗檢疫事業大發展、大跨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為曹妃甸的加速騰飛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