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首個建筑垃圾處理項目“爛尾”。

青云譜區建筑垃圾消納場。
近年來,隨著南昌城市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建設項目不斷增多,讓城市越來越繁華。不過,在此過程中,伴隨而來的還有大量的渣土、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的急劇增長。
連日來,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去年,剛剛撤縣設區的新建區至今沒有一個相關部門認可的建筑垃圾消納場。而在南昌其他城區,建筑垃圾亂倒偷倒的亂象同樣屢禁不絕。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建筑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何消納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并將其變廢為寶,已成為南昌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運輸者趁夜偷倒
劉先生家住新建區解放路附近,每天騎電動車沿文化大道下班,總會在眾森紅谷一品小區邊空地上發現大量建筑垃圾。空地所處的位置是進入新建區的一個主要路口,不遠處就是紅谷灘繁華的商業中心。
“建筑垃圾為何隨意丟棄,難道不應該像生活垃圾一樣集中處理嗎?”劉先生質疑。
陳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新建人,在新建區從事了10余年的運輸工作。他直言,新建區至今沒有一處經政府審批的建筑垃圾消納場,無形中助長了亂倒、偷倒行為。
“有些單位進行裝修之后,會聯系貨車司機運送建筑垃圾,根據車型、裝載量,給司機200元到600元不等的‘包干價’。”陳師傅介紹,城管部門在這方面抓得很緊,因此雇傭者會要求司機自行處理建筑垃圾,但不能讓人發現,畢竟誰也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那么,貨車司機會如何處理建筑垃圾呢?“大多數人會選擇和城管部門‘躲貓貓’,白天休息,晚上把垃圾拖到無人處傾倒。”陳師傅坦言,郊區、溝渠、偏遠低洼地,都可能成為建筑垃圾的最終“歸宿”。
“一輛10噸的小貨車,裝一車建筑垃圾收費200至300元,如果運送距離遠了,基本上賺不到錢。”陳師傅說,譬如新建區外環路上特殊教育學校旁的空地,經常有運送垃圾車輛光顧。“一些司機還會與城郊村里的人達成協議,以一車50元至100元不等的價格,把建筑垃圾倒在村里。”
“如果被城管抓住亂倒建筑垃圾,處罰會很重,每次運建筑垃圾去倒,心里都很緊張。”陳師傅說,從今年初開始,他已經不再接這個業務。
日均產生1.4萬噸
新建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建區對大型工地的建筑垃圾管控嚴格,要求施工方辦理渣土清運證,明確運輸車輛、路線和堆放地點。亂倒偷倒的建筑垃圾大多來源于一些剛收房的樓盤或規模較小的工地。
“根據2015年全年統計分析,南昌平均每天約產生1.4萬噸建筑垃圾,這幾乎是生活垃圾產生量的3倍。而新建區一年能產生8萬立方米建筑垃圾,可是卻沒有一處消納場地。”南昌市相關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南昌城區處于快速發展中,樓盤工地、工廠裝修以及市政工程維修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令人咂舌。
南昌市城管委固廢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透露,2013年,南昌市已要求每個縣區設立建筑垃圾消納場,并要求大型樓盤、物業小區建1-2個消納點供居民堆放裝修垃圾。記者梳理發現,西湖區、青云譜區、青山湖區等先后由政府主導,出資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
2013年8月份,青云譜區在市場北路選擇60畝低洼地,投資30萬元率先建成建筑垃圾消納場,每天回收建筑垃圾30噸左右。東湖區在九州大街玉蘭路交界處規劃一處70余畝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其他各城區也在陸續跟進。
然而,建筑垃圾亂倒偷倒現象仍屢見不鮮。
2015年4月,在南昌市城南大道,一輛滿載建筑垃圾的面包車突然停下,司機快速將垃圾棄置路邊,當場被城管執法人員逮住。2015年9月,在紅谷南大道與嶺北二路路口,300平方米建筑垃圾“安家”人行道和綠化帶。2015年12月,富大有路江紡對面的江堤護欄出現缺口,可容大型車輛進出,一些貨車紛紛偷倒建筑垃圾。今年6月,記者在豫章大橋附近看到,岸邊仍可見一堆堆建筑垃圾,片狀的水泥塊、碎磚等被水流沖刷著帶入贛江。
既然建有正規的建筑垃圾消納場,為何亂倒偷倒行為屢禁不絕?
“目前,亂倒偷倒建筑垃圾大多系小型工地、樓盤或個人行為,這也給執法監管帶來難度。”南昌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因之一是,南昌市低洼處較多,給違法者提供了便利;其二,亂倒偷倒建筑垃圾的成本較低,只需承擔運輸費用即可。
變廢為寶遇挫折
“建筑垃圾其實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采訪中,有業內人士說。
其實,2015年,南昌市政協委員熊志剛就曾將目光投諸于如何解決建筑垃圾“圍城”的難題。經調研,熊志剛發現,目前南昌對建筑垃圾的利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一般舊房門窗、木料、鋼筋等由拆房施工隊取走,流入二手市場或廢品收購站。剩余的除極少部分用于鋪筑施工便道,絕大部分則是隨意傾倒和堆放。
而早在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其中重要任務之一是促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地級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建設垃圾資源化利用。2015年底,商務部調研《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創新案例研究》指出,近幾年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總量約為35億噸,數量驚人,約占城市垃圾的40%。建筑垃圾迅速增加,傾倒、填埋等傳統處理方式不僅占用土地,還有可能對土壤、地下水、河流、空氣產生二次污染。
“坦白講,南昌市現有的建筑垃圾消納場還處于粗放發展階段,消納場建設大多由政府‘大包大攬’,圈一塊低洼地砌上圍墻,作為建筑垃圾的暫時存放點,兼帶中轉功能。”南昌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實,建筑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遺憾的是,南昌尚未出現一家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環保企業,建筑垃圾的利用仍處于填埋的初級階段。
事實上,并不是沒有人為此作出嘗試和努力。2012年,城管委下屬事業單位南昌市政工程管理處,嘗試向“資源化”邁出了第一步,籌建“南昌市政工程管理處環保材料供應站”,包括在麥園垃圾處理廠附近規劃160余畝的建設用地、起草建筑垃圾處理資源化可研究性報告、向市政府請求補貼政策、從外省購入價格數百萬元的履帶式破碎機等。
遺憾的是,這個南昌市乃至全省的首次嘗試無果而終。
6月29日16時,記者來到該供應站,門口一塊提示牌顯示,項目占地面積163畝,總投資1億元,一期投資7500萬,主要用于南昌市建筑垃圾廢棄物處理,將其分類、破碎后,用于制磚和建筑材料,一期處理規模達3200噸/日。
但提示牌描繪的愿景并未實現。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雜草叢生的場地,數米高的機器銹跡斑斑。面對記者的采訪要求,南昌市政工程管理處處長張蓮波坦言對該項目不愿多談,并稱不存在項目可研報告。南昌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曾向記者透露,2015年南昌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領導仍在試圖挽救、重啟該項目,無奈仍是無功而返。
但是,南昌市政工程管理處組宣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長達數十頁的南昌建筑垃圾綜合處理項目可研報告。“該項目意在將南昌市建筑垃圾導向資源化處理,可經過一段時間試運營后無奈擱淺。究其原因,是政府政策支撐力度不足、補貼無法落地以及建筑垃圾清運市場混亂。”該處組宣科相關負責人坦言,何時復工仍是個問號。
他山之石可借鑒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高達98%以上,而我國未經任何處理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約占總量的98%,輕度分揀出廢金屬、廢混凝土的約占2%,資源化利用率不足1%。隨著時代進步,近些年,全國各地正在進行建筑垃圾處理資源化的探索。
據了解,河南省許昌市制定了建筑垃圾處理利用的地方法規。在多項補貼以及政策支持下,在許昌,這些看似一無是處的建筑垃圾,卻被點石成金、變廢為寶,每年創造產值超過1000萬元。據介紹,10年來,許昌市消化了4000多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的經驗,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路。
“一臺履帶式可移動破碎篩分機‘吞’下建筑垃圾,‘吐’出可再生骨料,經過配料、攪拌等環節,就變成一塊塊節能的保溫復合磚。”讓建筑垃圾“重生”的“許昌模式”讓南昌市建筑垃圾散裝物料聯合整治辦公室負責人張敏印象深刻。他總結“許昌模式”說:“將建筑垃圾清運處置推向市場,整合原有的社會清運車輛和人員,將其納入統一管理,逐步實現建筑垃圾的集中統一運輸。此外,還對城區建筑垃圾收集、清運和資源化再利用一體化實行特許經營。”
而在廣東中山市,民間資本紛紛介入建筑垃圾處理市場。對中山市精明的企業家而言,“裝修余下的砂石、瓷磚、水泥廢渣可用于填埋低洼地,山泥土渣用于種植業堆土使用,淤泥用來為魚塘水池堆新肥。”據了解,近年來,中山市民間資本介入建筑垃圾處理項目,主動在工地、樓盤收購建筑垃圾,施工方則節省了垃圾清運費,兩者皆受益,從而盤活了建筑垃圾處理市場。
南昌市政協委員熊志剛認為,可以借鑒“許昌模式”等國內建筑垃圾處理先進經驗,考慮將建筑垃圾處理推向市場,政府監管企業主導,統一建筑垃圾清運,從而杜絕亂倒偷倒亂象。同時,抓好法規的落實以及政策的兌現,在產業發展初期確保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等政策惠及企業。在本地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應用上,政府應加以引導并做出表率。建議考慮開征建筑垃圾處理費,逐漸使建筑垃圾處理費成為垃圾資源化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達到補償企業運行成本并能合理盈利的水平,以吸引更多企業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