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加工廢品。

▼廢舊輪胎破碎生產線。

廢舊輪胎加工出來的產品膠粉。
從幾分錢一個的礦泉水瓶到幾十塊錢一個的廢舊輪胎,這些我們日常用來換零花錢的廢品,在河北定州人梁全海眼里卻是養家糊口的“大生意”。
“收購廢舊塑料的活兒,我已經干了十年。我每天從北京回收一卡車廢品,然后賣到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在那里,這些回收的塑料廢品被加工成塑料顆粒,不僅變廢為寶,而且一點污染也沒有。”梁全海興奮地對記者說。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跟隨他來到了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約200公里的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
“做廢品生意的都愿意去北京”
踏進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的大門,一條寬闊筆直的大道自東向西延伸,沿著4公里長的園區大道往里走,一排排整齊的標準化廠房次第呈現在面前。
藍頂、白墻、規格統一的144座標準化廠房鑲嵌在縱橫交錯的園區道路兩旁。梁全海帶領我們很快就找到了他的“門面”房。
“北京的廢品回收點主要分布在大興、昌平等地,我主要從這些點回收電線、皮革、門簾、馬桶墊、裝修裝飾材料等含有塑料的廢品。”梁全海告訴記者,“北京離定州近,塑料廢品干凈、完整、品質好,定州很多做廢品生意的都愿意去北京收購。”
“像梁全海這樣的廢品收購大戶,每天要拉100多輛卡車的廢舊塑料進入園區,除了北京的,還有津冀兩地的,每天有3000噸左右入園。”負責園區運營的河北瀛源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東亮告訴記者,這些廢舊塑料進入園區后,首先要經過分揀,由分揀區的工人進行分揀歸類。
園區的分揀區集中在園區廠房的最后幾排。在分揀區,記者看到,工人們把卸下來的一車車廢舊塑料分門別類,把它們“梳理”成堆,然后由園區車輛運送到不同的塑膠制品廠。
益達斯塑膠制品廠是園區里專門加工皮革的工廠,原料是從廢舊沙發上拆解下來的各種皮革。一車車廢舊皮革在這里“變身”塑料顆粒,最終成為市場上做雨鞋、雨衣的原材料。
1996年就開始從事廢舊塑料加工的王耀輝是這個工廠的廠長,也是這個行業的行家里手。他說,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是北方最大的廢品集散地,園區目前入駐的像他這樣的加工廠商有140家左右,粗略估算,目前入園的廢舊塑料90%以上來自北京,有2700多噸。
除了“小個兒”的廢舊塑料,園區內廢舊輪胎加工廠區整齊碼放著“大塊頭”的廢舊輪胎,它們是由散戶從京津冀及周邊城市收購,然后賣到河北增利橡膠科技有限公司的。
據介紹,目前園區只有一家廢舊輪胎加工企業,每個月有2500噸廢舊輪胎運往廠區進行處理。公司副總經理劉晶介紹,“公司收購的輪胎,六成以上,也就是說有1500噸來自北京。”他說,北京每年產生的廢舊輪胎除了進入我們的加工廠,剩下的基本由唐山的一家加工廠處理。
變廢為寶過程實現“零污染”
走進河北增利橡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傳送帶上的一個個大貨車廢舊輪胎。這邊它們被機器大口大口“吃進去”,生產線的另一端,橡膠粉從機器里“吐出來”,工人們忙碌地進行裝袋。如果沒有劉晶的講解,外行人幾乎看不到廢舊輪胎變廢為寶的過程。
劉晶介紹,眼前的生產線為膠粉常溫破碎生產線,由口圈機、破碎機、破膠機、破膠機輔機和磁選機等幾個部分組成,生產線“吃進去”輪胎之后首先由口圈機分離出口圈,然后整個輪胎進入破碎機被連續粉碎,再經由破膠機及輔機篩分成膠粉,其中,輪胎中的廢鋼絲被磁選機“吸”出來。
“廢舊輪胎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利用,分離出口圈、鋼絲和膠粉三種可利用的產品。膠粉根據研磨的粗細不同,用作不同的原料,比較粗的用于改性瀝青的原料,較細的用于防水卷材。”劉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噸廢舊輪胎收購價為570元左右,加工出來的口圈、鋼絲和膠粉的價值可達到1600元左右。
“目前公司正在生產的1000噸膠粉大部分出售給河北交科集團,用于曲港高速公路的改性瀝青原料,另一部分則銷售至保定、武漢等地用作防水卷材原料。”劉晶說。
一噸廢舊輪胎再加工,價值增加兩倍多,廢品在加工的過程中會不會污染環境?
“企業入駐園區,安裝環保設備是一個前提。我們的生產車間配備了4套除塵設備,采用物理破碎及封閉作業的方式,整個過程沒有化學反應,粉塵可集中回收。”劉晶的回答打消了記者心中的疑問,“目前行業內年處理廢舊輪胎5000噸的企業,只需投入200萬元就可以開工生產了,同樣的生產能力,光這4套除塵設備我們就花了258萬元。”
劉晶出示的最新一次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的數據顯示,二氧化硫等全部排放指標為零,這意味著車間生產實現了“零污染”。
“不光是廢舊輪胎加工企業環保要求高,我們這些小規模的廢舊塑料加工廠,環保設施也不馬虎。”在王耀輝的塑膠制品廠,他告訴記者,園區統一為入園廢舊塑料加工企業在廠房出風口安裝了旋風機設備,在廢舊塑料加工過程中,主要的污染就是“棉絮”般的塑料粉塵。旋風機的作用是,把“棉絮”般的污染物收集到一個密封容器中,不再滿天飛。
與王耀輝的廠房一樣,記者注意到,粉塵處理裝置是園區內廢舊塑料加工的“標配”。范東亮告訴記者,在處理粉塵的同時,園區內所有的污水也做了集中處理,目前園區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萬噸,經過3到4次電解凈化,園區可實現工業用水“自給自足”。2015年、2016年,該園區連續兩年被列為河北省清潔生產試點園區。
京企入園讓循環利用更干凈
9月底,園區迎來了兩家京津企業,北京環衛集團、天津壹鳴公司分別與河北瀛源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北京環衛集團下屬的北京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入駐的項目,讓園區格外期待。
范東亮介紹,目前園區的循環經濟項目主要是廢舊塑料和廢舊輪胎加工,加工程度處于初級層次,加工類型也比較單一。根據規劃,未來園區將重點發展橡塑回收加工、精深再制造、廢舊機械電子拆解精深加工、報廢汽車拆解再制造、物流運輸與倉儲、節能環保新能源六大產業。
“北京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在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規劃占地1000畝的產業園,重點發展汽車拆解、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危廢綜合處置等循環經濟項目。”范東亮說,這些項目疏解轉移到園區后,將使園區的產業鏈更加完善,促進園區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走向高端。
記者注意到,北京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計劃入駐的項目中,有200畝用于建設北京市危險廢棄物處置基地,這是園區規劃里未曾提到的產業形態。
“危廢綜合處置項目在循環經濟產業園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北京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黎章成告訴記者,循環再利用過程中,垃圾發電產生的飛灰、廢舊汽車拆解產生的機油等不能再加工利用,這些“垃圾中的垃圾”只有通過危廢處置中心進一步處理,才能將其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
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定州市逐漸形成了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其中南辛興村所在的周村鎮及附近鄉鎮是這一產業的核心區,2014年開始建設的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就坐落于此。
“在沒有循環產業園的時候,以前定州的廢舊輪胎加工主要是小作坊生產,通過簡單的切割機和‘小鋼磨’,切碎、磨粉,噪音特別大,粉塵特別多,機器一開,遍地都是灰。”王耀輝在入駐循環產業園之前就是做廢舊輪胎加工的,對小作坊生產印象深刻。
“過去干這一行,污染可謂‘上天入地’。”王耀輝解釋說,以前村里廢品加工都是小作坊生產,焚燒的煙塵上天,亂排的廢水滲入地下,“別人來村,到村口聞聞味都不想進去。燒一鍋開水,上面漂起一層白沫。”
“現在完全變了樣,垃圾清走了,寬闊的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空氣里的味兒也沒有了,燒水再也沒有白沫了。”談到如今的變化,村民不約而同地說。
“群眾眼中的變化,得益于定州對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定州市委書記王東群介紹,定州傳統廢舊塑料回收真正的轉機是趕上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大潮流,關停小作坊式的廢舊塑料廠、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定州發展的必然之舉。定州循環經濟示范園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京津企業外溢,倒逼傳統的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在轉移中實現轉型。
“村子里做廢舊輪胎加工的小作坊在高峰期有四五十家,大企業入駐園區不光是生產規模大、環保更好、效益更高,同時也讓散亂污的小作坊快速倒閉。”劉晶告訴記者,這一領域過去的從業者如今要么入園做老板,要么進廠當工人。
南辛興村村民梁孟亮就是由小作坊老板轉型當工人的,目前在劉晶所在的企業上班。“轉型之后心里更踏實了,不必擔心自己家的小作坊什么時候因為污染問題被關。入廠上班后每天可掙200元左右,‘五險一金’齊全,還有正常的雙休和假期。”梁孟亮說。
家鄉的發展還吸引了大學生畢業之后返鄉就業。29歲的南辛興村人晉龍鋒,2009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做測試工程師,全國各地跑。2013年,聽聞家鄉建起了循環經濟產業園,他決定回到村里,目前在園區負責電力設計工作。“村莊現在越來越美麗,就業機會也多。園區正在發展,而且以后京津冀協同發展會更好,個人的發展空間也會更大。”晉龍鋒說。
園區的發展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現在附近的居民從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能在園區的廠子里找一份工作干,每天的收入從60元到200元不等。”范東亮告訴記者,有了園區,他們就從打散工或者農民變成了收入穩定、技能逐漸嫻熟的工人。
“園區將堅持產城融合,建設可容納8萬至10萬人的宜居產業新城。2025年園區整體建成后,入駐企業可達千余家,帶動周邊30萬人就業。到那時,園區年產值將達500億元,可實現煙粉塵等污染物減排1600余噸,成為服務京津冀、輻射華北的再生資源產業承接地。”談起未來,范東亮信心滿滿。
決策者說
精準服務,
最大限度承接轉移
定州市委書記 王東群
作為京津冀區域京石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定州地處石家莊、雄安、保定70公里發展區域內,處于出海港口、天津、北京200公里經濟圈范圍內,朔黃鐵路與京石高鐵、京廣鐵路十字交叉,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107國道等交通干道四通八達,石家莊國際機場距定州城區僅38公里,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定州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先后被列入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征收改革等12項國家級試點和10項省級試點,2017年獲評全國投資潛力和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作為河北省直管市,省委、省政府在產業園區、項目審批、土地指標等方面給予定州重點傾斜。
北京是創新的高地、科技的富地。立足區位優勢,我們在打造承接平臺、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等方面積極融入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北京研發、雄安研發、定州生產、定州制造的合作平臺。
在打造承接平臺方面,我們按照一區多園、飛地管理模式,規劃建設了總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北定州經濟開發區,加快了投融資、商務、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力求在三到五年內使之成為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京津產業疏解轉移的承接基地。
在優化投資環境方面,我們通過深入推進“放管服”工作,成立行政審批局,推行“一個窗口、一枚公章、一站式服務”,取消了302項審批事項,推行網上審批;編制完成《定州市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制定支持工業、農業、科技、外貿、電商等各十條措施;構建市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打造“投資定州、事事無憂”環境品牌。
在加大招商力度方面,深入實施苗圃、雛鷹、科技小巨人三大工程,吸引知名高校、知名醫院、創新團隊、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科研項目更多落戶定州;實施“引鳳還巢”工程,把京津定州籍成功人士邀請為招商顧問、產業顧問、文化顧問、金融顧問,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加強與京津經濟部門、各種協會商會等機構的聯系,精準招商,組團引進。
目前,已有首農、首創、北京二商、北京環衛等一大批北京企業在定州投資建設,智行鴻遠電動汽車、國鷹無人機、四方利歐農業機械和生物天然氣等一大批科技型企業在定州落地發展。
定州市充分發揮區位產業優勢,以省級再生資源基地為載體,高標準編制產業規劃,加強與央企、京津企業深度合作,重點發展循環再加工、資源再利用、精深再制造產業,成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再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示范區。
記者觀察
對接需求 借勢轉型
生態環保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之一,定州的產業實踐正在為其提供生動示范。
一邊是10萬從業者,從事的產業污染環境,一邊是日進幾千噸的固廢,處理不當也會污染環境。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定州實現傳統廢舊塑料回收加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廢舊資源、沙荒地兩個“變廢為寶”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的格局。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作為非首都功能的再生資源企業,遷出北京已成定局。定州在再生資源產業轉移承接方面走在了前列,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樣板。 當然,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對接措施尚需進一步完善。在采訪過程中,有遷入企業提出,循環經濟更多承擔的是社會效益,利潤微薄,過高的遷入成本會讓企業知難而退,所以需要更多的政企合作才能持續發展。比如在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政府能否給予一定補貼?在市場準入政策上,當地能否及時發放相關環保牌照?
不過,正在準備遷入的一些京津企業也很看重長遠布局,通過合理布局成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關鍵一環。這些企業負責人相信,只要布局合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眼前的一些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京津外遷企業對承接地是一個機遇,如何優化相關支持政策,如何優化產業布局,是各地抓住機遇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