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就世界貿易組織專家組關于歐盟、美國和加拿大起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措施一案的裁決結果提出上訴,要求世貿組織上訴機構重新對此案進行審理,并作出公正裁決。
“WTO專家組的意見很少會改變,中國通過上訴獲得翻盤的機會不大。中國此番做法實際也是為了表一下姿態,為國內產業再贏得一段時間而已。”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關鍵在于中國應該通過這一案件,加快熟悉國際游戲規則,加快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翻盤的機會不大
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7月18日公布了關于中國與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車零部件爭端的裁決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對超過整車60%以上的進口零部件按整車征稅的做法對進口汽車零部件構成歧視,因此違反相關貿易規則。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首次在貿易爭端中敗訴。
按照WTO相關規則,中國可在專家組報告公布之日起60天內決定是否上訴。WTO上訴機構的審案時限一般為60天,最長不超過90天。上訴機構可以維持、修改或推翻專家小組所做的法律認定和結果。中國已經在規定時間內走了最后一道程序,接下來等待上訴機構的最終裁決。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博士認為,不滿專家組判決、按照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而上訴是國際慣例,一來可以拖延時間,為中國汽車產業爭取更多成長空間,但更重要的是為表明積極的應對姿態,改變以往發達國家對我們在貿易糾紛上的躲閃怕事印象。
律師傅東輝表示,雖然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首次在貿易爭端中敗訴,但對整個產業與市場影響并不大。然而,中國政府今后如何應對類似問題值得關注,這是一個展示如何更好地融入世貿組織的機會,可以加快我們熟悉國際游戲規則。此次“練兵”幫助官員們進一步駕馭世貿規則,更好地為國家利益服務。這已經超越了一場貿易爭端本身。
產業發展宜疏不宜堵
早期,技術換市場的做法導致市場讓出了不少。到了“十一五”期間,政府提出“自主品牌獲得50%以上的市場份額”的目標,但是重新拾回市場談何容易。
除了《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目前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曹建海認為,《管理辦法》只是設置門檻式的、以“堵”為主的應對思維。在WTO最終裁決之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應從防止跨國公司企業對零部件業的沖擊和滲透,轉向怎樣更好地培育和提高國內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國內在支持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有扶植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具體政策思路。
(源自:金融界)
然而,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目前經營慘淡,缺乏研發能力,無法在巨大的汽車市場中分到一杯羹。
具體的建議比如政府采購向國產化品牌傾斜,支持國產化率高的產品;給予國產零部件企業一定稅收優惠;投入經費搞研發等等。當然,前提是不違背WTO規則。
在進口稅相同的情況下,為什么在其他國家不會出現進口商分散進口組裝出售以逃避整車稅的做法呢?曹建海認為,其根源在于我國的招商引資政策,外資來到中國的成本非常低,土地基本白給,勞動力便宜,還享受特殊的稅收優惠,因此,以低稅率分散進口汽車零部件,然后在國內組裝出售,比進口整車的高稅率劃算得多。
在企業層面,現在對于國產化率的態度已經從當初的被動轉向主動,所有歐美合資車企都在向40%的國產化目標靠攏,可見市場還是最好的調節手段。也有評論認為,裁決最終只會對中國有好處,中國國內汽車制造業將提高效率,促進產業格局精簡,并增加出口。另一方面,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的增加將有助于縮小中國和美國、歐盟等市場之間的貿易不平衡。
(源自: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