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據了解,礦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出現了向好的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去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四大宏觀指標都是穩中向好,好于預期。2017年GDP實際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國家統計局還準備在今年遲些時候對外正式公布城鎮調查失業率,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是4.98%。從物價看,全年CPI上漲1.6%,也好于預期。從國際收支看,國家外匯儲備年末近31400億美元。
2017年,主要礦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原煤產量34.5億噸,同比增長3.2%。原油產量1.9億噸,同比下降4%。天然氣產量1474.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5%。十種有色金屬產量5378萬噸,同比增長3%。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據介紹,“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較好。其中,去產能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鋼鐵去產能5000萬噸左右、煤炭去產能1.5億噸以上、煤電去產能5000萬千瓦任務已經完成。去杠桿方面,從微觀杠桿率看,2017年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2016年各種減稅降費達到1萬億元,2017年繼續減少了1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7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補短板方面,體現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達到23.9%,有力彌補了長期以來的欠賬問題。
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六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動能)在過去一年蓬勃發展。其中,新技術方面,深海探測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去年涌現出來。
事實上,礦業與新科技及新業態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人工智能相互融合,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產業更新換代加強。新的發展趨勢將主要表現在信息化、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等新技術與礦業產業鏈接。同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為礦業行業帶來機遇,也將大幅拉動戰略性礦產的需求。
新舊動能的轉換也體現在投資結構變化上。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140005億元,增長19.0%,比上年加快1.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高耗能制造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8%。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國采礦業投資9209億元,比上年下降10%,降幅收窄0.2個百分點。具體來看,除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較大幅度增長;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都大幅下降。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方面,2017年全國采礦業投資4935億元,比上年下降19%,降幅收窄0.3個百分點。具體來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都大幅下降。
去年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據介紹,從企業效益指標看,2017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9%,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增長30.4%;從財政狀況看,財政收入增長7%~8%,超出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預算要求。從經濟增長質量看,微觀的商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均在提升,居民就業持續向好,收入加快增長,經濟增長質量還反映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去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宏觀上反映節能減排的萬元GDP能耗,2017年下降3.7%,年度目標是下降3.4%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采礦業利潤實現較快增長。數據顯示,去年1~11月,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434億元,同比增長2.9倍;采礦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9.47%。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礦業行業順應經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趨勢,礦業企業經營狀況改善,盈利能力增強,轉型升級取得成效。
此外,去年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從產業結構看,已經從過去的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共同拉動。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從需求結構看,已經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26.7個百分點。還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經濟發展從過去主要由出口拉動,轉為出口、進口共同拉動。去年,出口增長10.8%,進口增長將近20%。中國的發展不僅讓中國人民受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提升。根據測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以上。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2萬億美元,過去一年經濟增量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1.2萬億美元,相當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國家的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