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膛破肚,廢石遍地,烏煙瘴氣。一提到露天采礦,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破壞生態、污染環境。
然而,當記者近日來到位于河北邢臺縣西部10公里處的邢臺中聯馬鞍山建材工業園區時,看到的卻是礦山開采科學有序、資源利用循環環保、礦區環境賽如公園的一個露天礦山開采加工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談到露天采礦的綜合整治工作時,邢臺縣副縣長王建敏感觸頗深地說,“目前,全縣露天礦山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特別是邢臺中聯建材采用世界先進生產工藝構建起的吃干榨凈循環利用、數字化管理等模式,成為行業內轉型升級的樣板。”
鐵腕關停 科學規劃
邢臺縣是太行山區縣,總面積為1847平方公里,礦產資源豐富,以石子、石灰、水泥等為主的建材業,是當地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
2014年之前,該縣共有各類露天礦山47家。這些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雖經多次治理,但成效甚微。
“再也不能走以破壞犧牲資源環境來去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老路!”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找到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發展路子,成為邢臺縣委、縣政府必須破解的難題。

邢臺中聯新型建材馬鞍山園區一隅
2014年,該縣針對石灰巖開采尤其石子露天加工污染環境問題,縣委、縣政府召開了全縣山區生態綜合治理暨露天開采加工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會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拉開了全縣生態綜合治理工作的帷幕。會后,國土資源、環保、安監、公安、供電等有關部門和鄉鎮立即采取停產、停電、停供火工品,暫扣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拆除變壓器等“三停三扣一拆”超常措施,鐵腕關停,使全縣47家露天開采礦山企業全部關停到位。
“關停并不是目的,也不能走一關就死、一放就亂的老路,必須疏堵結合、規范提高、搞好頂層設計。”作為一名從事地礦管理近30年的老“礦管”,邢臺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盧先軍說,“我們在省自然資源廳領導的幫助和指導下,經過反復研究,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對全縣石灰巖開采加工企業集中開展園區建設工作。”
他們聘請地勘單位對全縣的石灰巖資源分布情況進行調查,繪制了《邢臺縣石灰巖礦資源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圖》及《邢臺縣石灰巖資源整合規劃圖》,制訂了《邢臺縣石灰巖開采加工企業資源整合實施方案》,將全縣32家石灰巖開采企業、100余家石子加工企業規劃為5個集中開采加工建材園區,使全縣石灰巖礦山由32家減少到6家、100余家石子加工企業減少到12家。同時,要求所有石子開采加工企業必須全部進園區,對凡未進園區的開采加工企業全部關停取締。
規范開采 典型引路
“原來的露天采礦企業之所以不愿在生態環保上大投入,關鍵是礦權面積小、開采期限短,既缺乏必要的經濟實力,又抱有得過且過賺點錢就走的急功近利思想。”盧先軍說。
整合大資源,引進大資本,培育有責任的大企業,實現規模化、綠色化開采是露天采礦整治的必由之路。對于現有礦權,他們通過引進優勢企業收購、兼并、重組、股份制合作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多家采礦權整合為1個采礦權后,重新編制開采設計、環評報告、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方案。
同時,他們通過借鑒,結合實際,制定了建材園區的五條建設標準:一是必須按照園區規劃和環境保護技術規范進行建設。二是必須做到邊界明確,四至清晰,布局合理。三是園區通往主干線道路、園區內道路以及場地必須全部進行硬化,道路兩側、廠區空閑地進行綠化美化,綠化面積不得低于園區總面積的20%。四是按照礦山開采加工一體化思路,原則上同礦山開采法人統一。五是整合后采礦權,必須按照新編采礦設計分水平自上而下,由專業開采公司統一開采,由專業爆破公司統一爆破,由專業的礦山環境治理公司統一治理。
為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央企中聯建材,并打造了中聯新型建材示范園項目,成為引領當地露天采礦規模化、綠色化發展的標桿。據了解,該項目通過資源整合后,礦區范圍礦產儲量達4.5億噸,總投資5億元,年產骨料800萬噸,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集骨料線成品料存儲和攪拌樓原料于一體的新型攪拌樓生產工藝。示范園區內資源循環利用、吃干榨凈,做到零污染、零排放、零廢料,整個資源利用率高達98%。
“我們在環保投入不惜血本,一期投資2.3億元中,環保投入就達4600萬元,占項目總投入的20%。同時環保達到國內同行最高標準,懸浮物控制在每立方米20毫克以下,噪聲低至60分貝以下,遠遠低于行業標準。”邢臺中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焦旭志表示。
新賬不欠 老賬要理
通過3年多來的大力整治,該縣的露天開采加工企業由小、散、亂變為園區化、規模化科學開采,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生態環境為既重經濟利益更重生態保護,露天礦山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贏得了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央企,邢臺中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樹牢綠色生態園林式工業園區理念,投資2000萬元,在園區內及道路兩側“見縫插綠”,種植各類樹木45000余棵,綠化覆蓋率達45%;投資2000萬元,實施農業觀光綠色生態園區項目,對廠區外圍1300畝荒地進行綜合開發,打造集“生態農業、特色采摘、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園,實現了工業、生態和旅游的有機結合。 同時,他們還積極償還由歷史形成的生態環境舊賬,正按照建設礦山公園標準對過去開采遺留的環境問題進行整合治理。
“我縣已于去年8月底前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達2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的修復綠化工作。下一步,我們將采取更加強有力的舉措推進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整治,為實現‘天藍水凈、地綠山青’的美麗河北、為北京的藍天白云作出應有的貢獻。”王建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