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人員表示,在長達10年的全球海床調查中,他們發現了一些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深海礦藏。
據近日發表在《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上的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在2011年至2020年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政府資助的調查,發現了從鎳到稀土等多種重要工業礦物的潛在高產礦床。
少數礦藏在中國南海,但大部分在遠離中國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中國在這些遙遠地區的勘探活動強度“超過了其他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學法(音)帶領的研究人員表示。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進口資源的巨大需求,比如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高質量鐵礦石,用于生產基礎設施所需的鋼鐵。
近年來,中國的注意力轉向了未開發的海洋資源。據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日本研究人員的一項估計,僅海底的稀土儲量就使陸地上的稀土儲量相形見絀。
但是,海底的大部分區域還未繪制地圖,開采任何儲量都需要準確了解儲量的位置和規模。
石學法和他的同事在論文中說,中國已經填補了其中的一些空白。
例如,調查發現,鎳(一種可以提高電動汽車電池性能的金屬)的儲量往往分布在海底山脈的側面,而不是山頂或盆地。
這些調查是在位于牙買加的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授權下進行的。
聯合國機構與北京之間的協議使中國擁有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多的探礦地區。
這些條件使中國可以利用最有價值的礦床來進行調查。
研究人員稱,中國未來的深海開采活動可能集中在大西洋南部,印度洋的西北和西南部,中太平洋和南海。
在這些地區,中國研究船發現了許多以前未知的“煙囪”,它們將富含礦物質的物質從地球深處泵入海床。 這項研究表明,一些礦床所含礦石的質量足以用于商業開采,持續了二十多年。
但在這些偏遠、有時有爭議的水域建設大型采礦設施將是一項挑戰。印度已經對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表示擔憂,包括軍方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以保護其商業班輪和該地區的其他利益。
美國還派出了間諜飛機,監視中國的研究船在關島附近的海床的繪制和安裝設備。
中國有一些雄心勃勃的深海勘探項目。中國已經建造了可以到達世界上一些最深深度的載人潛水器,并正在開發一個深海站和由機器人操作的無人海底基地。
在浮動核電站的幫助下,這項技術有望為幾千米海底自然資源的商業開發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