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到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被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站在高處俯瞰,礦山絕壁高聳,絕壁之下一個個礦坑宛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其中,碧水靜謐、晶瑩剔透,仿佛人間仙境……這一切都源于渝北區積極踐行“兩山”論,對礦山開展生態修復和礦山公園建設。如今,隨著銅鑼山礦山公園的正式開園,這里不僅收獲了“顏值”,還收獲了效益。
7號礦坑
據了解,渝北銅鑼山礦區集中于石船鎮、玉峰山鎮境內,礦區自明清時期開始開采石灰石,到上世紀90年代達到頂峰,礦山企業一度多達上百家,成為中心城區主要的碎石供應基地。歷年的開采讓山體、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可謂千瘡百孔,帶來的生態破壞非常嚴重。
為了保護轄區生態,渝北區關停了銅鑼山范圍內的全部采礦企業并啟動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修復中,渝北區按照“消除安全隱患、恢復生態環境、綜合利用土地”原則,采取地災治理、復墾復綠等工程手段,因礦施策開展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試點。截至目前,已完成10個礦坑礦山生態修復107公頃,正修復的15個礦坑預計在今年9月前完成。通過生態修復,礦區將恢復生態本底,廢棄礦山也變廢為寶,生態環境也進一步改善。
礦坑修復僅僅是第一步。如何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在“兩山”論實踐中,渝北依托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階段性成果,規劃建設銅鑼山礦山公園,按照“礦山公園建設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業遺跡保護緊密結合”的總體要求,以礦跡保護、生態修復為本,以奇幻景觀為亮點,以沉浸式礦山旅游體驗為特色,打造成為集生態修復、科普教育、文化康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5A級國家旅游景區。
公園總規劃面積25.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7平方公里,擁有41處石灰巖礦坑遺跡,大小不一,以漏斗狀、豎井狀等不同形態呈現,其中有蓄水礦坑12個,形成了坑塘湖,不乏有“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觀,水的顏色會隨著日照時間、方向及溫度發生變化,水體清澈、色彩絢麗,被譽為“重慶小九寨”。公園建設堅持礦山生態修復與公園建設有機結合,完善礦山公園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局部推進、招商引資”思路,使修復后的礦山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示范點,成為周邊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得益于礦坑生態修復和礦山公園的建設,周邊的生態環境不僅得到有效恢復,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自今年2月礦山公園試營業以來,已吸納周邊村民400余人就業和創業,人均增收約2萬元,累計接待游客約40萬人次,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同時,通過國有公司收儲農房建設居民聚居區、流轉土地等形式獲得租金、無償提供農產品交易中心售賣農副產品、開設農家樂、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建設等多種方式,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農戶增收。
“我們已開通小火車、觀光車等特色服務,并同步推出礦山文創產品。預計全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帶動周邊旅游綜合收入約2000萬元,讓周邊鎮及老百姓圍繞礦山公園做產業、做配套、做服務,帶動周邊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礦山公園相關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