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記者從貴州雙龍開投集團臨空公司獲悉,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破損山體整理及資源再利用項目的配套生產加工場站已按照經濟區相關產業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其中砂石骨料生產線項目年總產能是800萬噸,是完全能夠滿足經濟區及周邊區域企業日常生產需求的。
《建設項目三合一環境影響報告表》(公示稿)顯示“建設大道1號場站”項目總投資4600萬,其中包括600t/h水泥穩定土攪拌站(年消耗砂石130萬噸)、2條300m³/h的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年消耗砂石288萬噸)、300萬t/a砂石骨料場。

配套生產加工場站主要服務于經濟區破損山體整理及資源再利用項目,主要包含4個商品混凝土加工場站、5個砂石骨料生產場站、1套瀝青混凝土拌和站、2套水泥穩定土拌和站以及1個混凝土預制作場站。
根據2020年3月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破損山體資源再利用項目《建設項目三合一環境影響報告表》(公示稿)內容顯示:“建設大道1號場站”項目內部配套建設高品質機制砂生產線一條,300萬t/a砂石骨料場。破損山體進行整理的砂石經制砂生產線破碎后的砂石全部用于本項目混凝土生產線原料不外售。
“目前,從砂石骨料生產再到成品建材生產的整條綠色建材產業鏈已初具規模。整個加工場站的混凝土年總產能可以達到350萬立方米,砂石骨料的年總產能是800萬噸,是完全能夠滿足經濟區及周邊區域企業日常生產需求的。”經濟區破損山體整理及資源再利用項目負責人謝斌說,為項目配備的瀝青混凝土拌和站、水泥穩定土拌和站和混凝土預制作場站,主要承擔著不同建筑材料的加工功能。“我們將破損山體的這些碎石資源進行充分回收再利用,通過配套生產加工場站,將其分別生產為混凝土、水泥土等不同材質的建筑原料,主要用于道路和房屋建設。目前,整個加工場站的水泥穩定土年總產能可達100萬立方米、瀝青混凝土100萬噸,混凝土預制件可以達到3000萬塊。”

下一步,經濟區將以市場開拓為重點,在已取得商品混凝土預拌生產資質的基礎上,狠抓產品質量及服務,通過引入大數據綜合運用平臺,實現對各生產場站運行設備的24小時在線實時跟蹤,監視設備的作業情況和機器性能變化,預測預警故障的發生,出現故障及時報警,變被動維修為預防性維護,有效推進經濟區新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為實現雙龍航空港經濟區新型工業化從“雙龍制造”向“雙龍智造+供應鏈金融”的轉變注入新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