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委、市政府結合常州實際,積極開展建筑垃圾治理探索創新,全面提升常州市建筑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目前,常州市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資源化利用率逐年攀升,連續三年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建筑垃圾專項考核中位居首位。
堅持高位謀劃 系統推進試點工作
建筑垃圾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部門及社會方方面面,必須從市級層面高位謀劃,統籌規劃,系統推進。2018年,常州市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多部門參加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編制試點工作方案,協調推進治理試點工作,力爭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筑垃圾治理“常州經驗”。印發《常州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理規劃》,明確建筑垃圾處置的基本原則、近期目標和設施布局。市區建設一南(武進區)、一北(新北區)、一東(經開區)、一西(金壇區)四處建筑(裝修)垃圾終端處置設施,溧陽市單獨設置終端處置場和資源化處理廠,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宜、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終端處理體系。同時,市、區兩級相繼出臺渣土處置、垃圾管理、企業信用、考評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從源頭管控、運輸安全、消納場建設、誠信考核、長效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有效推動建筑垃圾治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構建處理體系 持續加強過程管理
近年來,常州市積極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體系建設,努力在全省樹立資源化利用的全新標桿。一是構建閉環式管理模式。常州結合實際,著力打造一鏈、一線、一端、一網、一平臺“五個一”閉環式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全產業鏈。在住宅小區建設房屋式、箱體式收集設施,推行定點收集,打造全覆蓋收運鏈;通過嚴格準入、規范審批、強化監管等手段加強運輸全過程管理,打造無縫隙監管線;加快布局終端處置設施建設,打造資源化處置端;統籌城鄉建筑垃圾處理,打造城鄉一體化處置網;深化多方保障機制,打造立體化共治平臺。二是提升無害化處理能力。2014年以來,常州市先后建成4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年處理能力達到265萬噸,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處置體系,基本滿足常州市建筑垃圾治理需求。三是加大資源化利用力度。根據產生量和分布特點,采用固定與移動相結合的處置利用方式,實現大批量建筑垃圾定點再生處理和零散分布建筑垃圾現場快速處理、就地利用。目前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的水泥磚、面包磚、仿石拋丸磚等產品,已在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建筑圍擋等方面得到較好應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成效初步顯現。
立足創新發展 打造治理工作特色
常州市始終將創新理念融入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提升治理水平,培育特色和亮點。首先是探索終端協同處理方式。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創新引領、融合發展”的思路,在溧陽市建設了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處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聯建共享、循環利用,既節約土地、節省投資,又避免了鄰避效應。其次是大力引進先進處理技術。2018年建成的武進區裝修垃圾二期項目是高資源化率裝修垃圾處置項目。該項目集成全球領先的垃圾自動分揀技術,通過7種識別方式,將裝修垃圾識別、抓取和分類成10余種物質,再根據每種物質性質針對性進行再生利用。再其次是積極開展產品技術研發。指導企業開展再生產品生產和應用技術研究,與科研單位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出各種高質量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最后是注重創新源頭收集模式。針對拆除垃圾收集處置不到位的情況,與建筑垃圾處置企業聯動,探索將企業引入房屋拆除、垃圾運輸環節,做到拆房、收集、運輸、處置和利用全過程參與和管控。
強化協同聯動 形成強大治理合力
常州市堅持市區共管、部門聯動,充分發動社會各方參與建筑垃圾治理。加強部門聯動,持續開展建筑垃圾專項整治,采取提前介入、錯時巡查、定點蹲守等方法保持高壓態勢,對發現的違法行為一律立案查處、頂格嚴處。開展專項整治,對全市建筑垃圾非正規堆放點分別制定修復治理方案,實行清單銷號管理,同時,對已完成整治的場地,做好移交和后續管理。嚴格落實考核,市政府與各轄市、區政府簽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行動目標責任書”,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納入工作考核及高質量發展指標考核。實現信息化監管,初步建成建筑垃圾運輸處置監管指揮平臺,運用物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建筑垃圾運輸企業和運輸車輛基礎數據、建筑垃圾處置許可數據、車輛運行和監管數據、問題派遣和考核數據的綜合運用。
推進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大勢所趨,是改善城市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常州將堅持系統謀劃、務實創新,全力推進和落實相關措施,力爭建筑垃圾治理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為常州建設國際化智造名城、打造長三角中軸樞紐,奮力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