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冷水江市委書記曾伯怡接受記者采訪,講述了冷水江市錫礦山“涅槃重生”的變化。

曾伯怡代表
錫礦山至今已有120多年的銻礦采煉歷史,銻品產量占全國50%以上,為全球提供了40%以上的銻品,被譽為“世界銻都”。但過去的肆意開采,遺留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和產業發展問題。
近年來,冷水江市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思維,推動生態與產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曾伯怡介紹,始終堅持產業低碳化,婁底生態治理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在錫礦山開工,這是全國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光伏基地建設項目。項目投產后,每年將生產清潔電量12.7億千瓦時,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和灰渣排放。
曾伯怡說,始終堅持生態產業化,高質量完成錫礦山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錫礦山地區砷堿渣無害化處理技術改造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錫礦山獲得全國首批地質文化鎮掛牌籌建資格,納入長征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范圍,昔日的瘡痍錫礦山變成如今的生態大游園,有效帶動周邊就業。系列做法也得到省政府通報表揚,被自然資源部納入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獲推介。
曾伯怡表示,冷水江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已全面實施錫礦山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投資17.87億元。同時,計劃整合涉銻企業資源,在錫礦山規劃建設有色金屬產業園區,在冷水江經開區建設銻產業園區,實現“山上粗加工、山下精深加工”,力爭用3年時間,將錫礦山打造成為全省礦山綠色低碳高質量轉型發展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