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新華社客戶端發表文章《和太陽“牽手” | 老礦山“披綠裝 造新綠”》,對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針對采煤沉陷區和露天煤礦排土場開展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的“光伏+生態治理+鄉村振興”,實現土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增效進行了報道。
和太陽“牽手” | 老礦山“披綠裝 造新綠”
“真是沒想到,這片過去荒涼的老礦山如今能成為綠色發電的‘太陽山’,咱老百姓還能在這些‘藍板板’下掙到錢,日子過得美美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朱日根溝村村民王繼云說。
王繼云所說的“藍板板”,是伊金霍洛旗綠色礦山多產業融合發展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的光伏板,這一項目是當地針對采煤沉陷區和露天煤礦排土場開展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的示范基地。
從空中俯瞰,33萬塊深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在朱日根溝村近6000畝的荒嶺上,蔚為壯觀。

↑伊金霍洛旗綠色礦山多產業融合發展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受訪者供圖)
在王繼云過去的印象里,采煤沉陷區和露天煤礦排土場是“荒山”的代名詞,這里或溝壑縱橫,或堆滿了采煤過程中產生的矸石和表土,既缺少水源,土壤也難有肥力,很難“拓土開荒”。如今,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2023年3月1日,伊金霍洛旗綠色礦山多產業融合發展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光伏電站每年能提供清潔電能2.93億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約9.06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11.23噸,減排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分別為55.28噸和24.77萬噸,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這里實現‘雙豐收’。”伊金霍洛旗能源局局長劉學東說,二期26萬千瓦光伏制氫項目將于今年底建成并網,讓老礦山繼續煥發新活力。
劉學東表示,伊金霍洛旗煤炭資源豐富,當地將礦山生態治理與新能源開發相結合,充分利用老舊礦山地形、光照等優勢發展光伏發電項目,讓老礦山不僅“披綠裝”,還能“造新綠”,讓資源開發和綠色發展實現有機銜接。
近年來,內蒙古在鄂爾多斯、包頭、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等盟市的沙漠、采煤沉陷區和露天煤礦排土場,合理布局、有序推進“光伏+生態治理”基地項目建設,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和達拉特旗的光伏項目已在庫布其沙漠開出“綠花”。
為更好推動新能源項目降本增效,伊金霍洛旗創新新能源開發模式,以“統一規劃和土地流轉、統一公共設施建設、統一生態治理、統一鄉村振興、統一集中運維”的“五統一”模式打造新能源“標準地”,采用“光伏+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方式實現土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增效。
“以后我們還能在光伏板下面發展板下經濟,有活干、有錢掙,能長期受益。”朱日根溝村村民趙飛龍說。
王繼云和趙飛龍有著同樣的打算:“我們可以在這些‘藍板板’下面搞搞種植或者養殖,比如種一些沙棘。”王繼云說,明年的朱日根溝村,“藍板板”下面一定會有更多的“綠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