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廢棄宕口修復40處、采煤塌陷地治理5000畝,構建層次分明、類型豐富的生態保護格局;完成綠化造林3萬畝,新建和改造提升省級綠美村莊42個,形成全市森林資源“一張圖”……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探索生態保護新路徑和生態治理新方法,打好“組合拳”,系統謀劃、推進2024年度美麗徐州建設。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部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實干爭先,讓美麗徐州可觸、可感、可享——
年度啟動建設5大類89項生態修復工程,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累計修復廢棄宕口206處(含正在實施60處)、累計治理塌陷地29.97萬畝(治理率70.8%)。《徐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通過省廳審查。創建省級綠色礦山2家,實現在采綠色礦山創建全覆蓋;
造林綠化由大規模向精準化、精細化、高質量轉變,全年完成造林綠化5萬畝,占全省20%以上。村莊生態綠量不斷增加,建成綠美村莊44個,創建省級綠美村莊37個。全市高效林下復合經營約100萬畝,實現造林綠化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共贏;
推動自然保護地建設。新建濕地保護小區21個,修復濕地3100畝,云龍湖景區榮獲全省十佳景區,潘安湖被評為全省首屆“十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完成全市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發現外來入侵物種21種,救護野生動物269只。
“我們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新路徑和生態治理新方法,努力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徐州新實踐。”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會議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賈泉涌分析認為,從生態保護修復層面看,全市尚有11.43萬畝塌陷地、200處廢棄宕口未完成修復治理,歷史欠賬多,修復任務重、資金壓力大;從林業管理層面看,林業大而不強,造林綠化精細化水平不高,綠美村莊建設缺乏精品;林業科技研究意識還不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等前沿性課題探索仍然不足;林下經濟規模小而散,產業發展缺少整體規劃。
如何牢牢把握美麗徐州建設這個重大戰略任務,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賈泉涌提出,今年美麗徐州建設將著力“三個提升”:
——生態修復“點優面廣”雙提升。加快報批實施《徐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構建層次分明、類型豐富的生態保護格局。牽頭制定2024年生態修復工作計劃,重點推進10個國家山水工程建設,實施廢棄宕口修復40處、采煤塌陷地治理5000畝。推動實施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規劃,有序開展沿線綠廊建設,努力打造黃河故道徐州示范帶;
——林業發展“數量質量”雙提升。完善造林綠化、資源管理、林長制部門協作機制,形成我市林長制工作特色,形成全市森林資源“一張圖”。科學實施國土綠化,全面推行鄉土樹、全冠樹造林,全市完成綠化造林3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新建和改造提升省級綠美村莊42個;
——森林資源“效率效益”雙提升。全面部署開展17處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施劃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加大濕地修復和保護力度,努力提升濕地保護率和自然濕地保護率。持續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堅持保護和利用并舉。大力發展林業科技和林下經濟,培育林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不斷提高林業經濟的附加值和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