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不少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但與此同時,建筑垃圾也隨之增加,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日前,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7個典型案例,均涉及建筑垃圾問題,這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首次集中通報此類問題。
如何將建筑“廢料”合理、優質轉化為“原料”、“建筑垃圾處理專業化需求產生”、“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垃圾治理”進一步轉變“生產產能”等問題,引起相關專業人士深入研究。業內人士指出,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大有可為。
建筑垃圾給發展埋下隱患
根據典型案例通報的情況,監管不力、處置能力建設滯后、違法違規處置頻發等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重視。有的地方處置能力建設嚴重滯后。浙江省杭州市按照規劃本該早就建好的141處本地消納設施截至目前僅建成20余處;江西省萍鄉市一直沒有制定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規劃,既無消納填埋場所也無綜合利用企業。
有的地方監管缺位,違法處置頻發。例如由于長期監管不力,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州市違規傾倒問題多發,城鄉結合部問題尤為突出。重慶市41個區縣(含開發區)中,有36個未制定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規劃,工作長期無規可依。

有的地方因建筑垃圾導致生態破壞問題凸顯。在云南,某公司承建的鐵路項目將農用地塊作為棄渣堆放場,侵占金沙江岸線,造成原有植被損毀,岸線基本喪失生態功能。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大九湖鎮將約4萬噸建筑垃圾傾倒在坪阡水庫管理范圍內,侵占生態保育區約24畝。
有的地方因建筑垃圾被多次點名。通報指出,湖北省武漢市部分區域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現象多發。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建筑垃圾無序堆放”的問題在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中就曾被督察組指出。
建筑垃圾猶如城市建設過程中伴生的“瘡”,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理,將會給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嚴重的甚至會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典型案例通報的是一時一地,但類似的情況應當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視。
建筑垃圾治理應疏堵結合
據了解,自2016年起,涉及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國家政策頻繁推出,為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2月,《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的時間表。
2018年3月,《關于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全國35個城市列為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
2020年4月新《固廢法》,將“建筑垃圾”從固廢法中的“生活垃圾”單獨分出來,作為單一大類進行管理,有利于“建筑垃圾”在各個領域獨立管理。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在建筑垃圾方面,《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應用,以及將建筑垃圾用于土方平衡、林業用土、環境治理、燒結制品及回填等,不斷提高利用質量、擴大資源化利用規模。
202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要修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完善建筑垃圾管理體系。業內人士指出,要加強建筑垃圾治理工作,要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抓緊解決建筑垃圾消納處置能力的突出短板,堅決遏制非法傾倒行為。
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建筑廢棄物堆存量超200億噸,至少占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國城市單一品種排放數量最大、最集中的固體廢棄物。如何將建筑“廢料”合理、優質轉化為“原料”,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大有可為。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大有可為
據悉,建筑垃圾中的許多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作為工程建設材料可用于不同領域,如作為中間產品用于制備砌筑砂漿、抹灰砂漿、打混凝土墊層砌塊、鋪道磚、花格磚等終端建材制品,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徑。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產品
另外,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如尾礦、廢石、建筑垃圾、煤矸石等代替砂石骨料;鋼渣代替玄武巖用于瀝青混凝土骨料等。
業內人士指出,建筑垃圾經過合理的技術處理后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不但能解決資源浪費問題,降低固廢垃圾污染,還能彌補原生資源不足的缺口,具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國已有多個項目利用建筑固廢垃圾制砂,實現資源循環使用。
如:2017年前后,浙江東陽建設150噸/時移動式建筑垃圾資源化生產線,產品用于制磚和再生骨料,渣土用于生產無機混合料,成品均用于綠化工程;2018年,廣東東莞首個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項目投產,設計能力100萬噸/年;2019年,湖北老河口市首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投入運行,利用破碎再生設備制作骨料;2022年,浙江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開工,可年產砂石200萬噸等等諸多案例都可以看出,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大有可為,未來或是一大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