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渝中線高鐵玄天湖隧道順利貫通。重慶市銅梁區檢察院介紹,在半年多以前隧道附近建筑垃圾堆積成山,差點影響建設工程施工,而最終它們被“就地解決”,成為玄天湖隧道填充工程的材料。垃圾如何“變廢為寶”?這還要從檢察院辦理的一起公益訴訟案件說起。
今年1月26日,銅梁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在日常巡查中發現,轄區玄天湖附近的兩路口堆放著大量未及時處置的建筑垃圾,堆積成了一座約半人高的“垃圾山”。兩路口是主干道,且當時玄天湖隧道項目正值攻堅階段,建筑垃圾從何而來?其隨意堆放又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檢察院遂對此立案調查。

半年多前,玄天湖附近因拆遷堆積的建筑垃圾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這些建筑垃圾是玄天湖隧道建設項目征地拆遷產生的。由于當時臨近春節人手緊缺,且當地缺乏建筑垃圾消納場,拆遷產生的建筑垃圾只能露天臨時堆放。
“隨意傾倒、拋撒、堆放建筑垃圾,不但占用土地、阻礙道路,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空氣質量、水體質量,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地表沉降,影響隧道施工。”承辦檢察官張世強介紹。四天之后,銅梁區檢察院向銅梁區城市管理局發送檢察建議,督促其積極履行職責,對建筑垃圾及時采取處置措施恢復受損環境。
這該怎么辦?針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難題,檢察機關聯合區城市管理局與當地街道辦事處、玄天湖隧道建設施工方溝通協調,經過研究后通過設置臨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場地、配備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設備,對建筑垃圾實施源頭分類、就地利用,代替天然砂石用于玄天湖隧道的工程回填,變廢為寶暢通“綠循環”。
在治理過程中,多部門圍繞施工工地源頭管理、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管理、建筑垃圾運輸管道,指導施工企業做到進出工地不揚撒、不超載;嚴查過往貨車和渣土車做到不改裝、不冒裝;引導運渣企業采用新型智能渣土車,通過重慶市建筑垃圾信息監管平臺進行遠程控制,實現建筑渣土運輸的“定人、定時、定點、定線、定區域、定速”。
經分揀和再生利用,今年3月25日,建筑垃圾全部用于玄天湖隧道工程回填,7月8日,玄天湖隧道順利貫通。“下一步,我院將繼續發揮檢察職能,加強與職能部門的常態化溝通協作,凝聚合力,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跑出‘加速度’。”銅梁區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肖揚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