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蘊含著豐富的砂石資源,為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原材料。但如果過度開采、無序開采,不僅破壞河床、污染水環境,還會影響黃河行洪、威脅沿岸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提出5年來,《黃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規劃》《黃河保護法》相繼出臺,對黃河采砂予以重點規范。連日來,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黃河河南段非法采砂已基本取締,采砂監管有了“千里眼”。沿黃生態持續向好,建起了風景區、旅游區,成為觀光、研學的好去處。

科技賦能,整治灘區“四亂”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下屬的開封第一河務局水政監察大隊承擔著開封黃河灘區部分地段的行政執法工作。
“曾經臟亂差,如今美如畫,這是我在黃河邊執法巡查以來的親身感受。”該大隊副隊長田國茂2016年投入此項工作,他說,起初的黃河灘區臟亂差——充斥著非法采砂、燒窯、養殖場等業態。以非法采砂為例,首先,它會破壞國家設置的河水控導工程,甚至挖斷河床、影響行洪;其次,它往往采取露天挖掘的方式,容易造成大氣和水環境污染。
黃河非法采砂并非一時一地之疾,據黃委會下屬黃河網報道,無序開采、恣意盜采黃河河砂的現象曾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亂采濫挖的亂象亟待規范。
在此背景下,水利部于2018年起部署開展河湖區域清“四亂”工作,“四亂”即亂占、亂采、亂堆、亂建。今年初,水利部印發了《關于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的通知》,強調要強化日常監管。
開封第一河務局2019年以來,共開展各類專項執法行動30余次,共清理各類“四亂”問題263項。立案查處水事違法行為32起。該局水政監察大隊建立了“人防+機防+技防”的模式,開展晝夜巡查和定期整治,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比如,利用無人機對黃河沿線區域進行全景航拍巡查,通過專門APP處理各類數據等,實現了科技賦能執法全覆蓋。
據黃委會介紹,黃河中下游干流晉陜豫魯四省河段實現智能監管全覆蓋,黃河采砂監管有了“千里眼”——遠程無人機會按照預定好的航線軌跡,全程錄像、拍照。還可以啟動熱成像功能,實現對非法采砂行為的實時抓取。
如今,黃河河南段已鮮有非法采砂現象。田國茂說:“隨著環境逐漸變好,我們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變化。以前為了整治‘四亂’忙到凌晨4點,如今在巡查不間斷的基礎上,有更多時間思考怎么能讓黃河變得更好。”
可行性前置,黃河采砂實現“強監管”
開采黃河河砂,一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旺盛需求,一邊又面臨維護生態穩定、確保行洪安全的約束。如何平衡?
2020年11月,水利部批復《黃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規劃(2020—2025年)》,規定了可采期和禁采期,劃定了可采區、保留區和禁采區,確定了年度采砂控制總量、作業方式等,為開展采砂管理提供了遵循和依據。
根據有關規定,黃河下游河段原則上采用射吸式采砂船和組合泵采砂,開封市龍亭區即采取這一方式,其對河道擾動范圍較小、影響時間短,對河床影響較小,作業造成污染小,更加環保節能。
今年8月,當開封第一河務局水政執法人員到龍亭區河道采砂項目進行現場檢查時,輸砂管道正在緊張有序鋪設,臨時堆砂區已建設完畢。該項目將于今年10月初建成投產,由開封市一家國有企業投資運營。與此前該地區非法無序采砂有根本不同,這個采砂項目拿到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頒發的許可證。而要取得這個證件也并不容易,需要先經過環保、水文等方面的可行性評估。在采集方式上,也不再是過去的露天挖掘,改為以“抽取式”為主,大大減少了對河床、大氣的擾動和污染。
該項目投入運營后,一輛滿載河砂的貨車駛至出口地磅處,一旁操作室的屏幕上,就可以顯示車牌號、實載重量、交費金額等信息。司機刷卡交費,工作人員打印砂石采運管理單并簽字蓋章,出口閘機隨即自動抬桿放行。實現了全流程監管。
據測算,開封市龍亭區及附近區域對黃河河道砂石年度需求量在400萬噸左右,砂石市場價格為每噸30~35元。該項目建成投產將實現年產200萬噸砂石,產生超6000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貢獻財政稅收約200萬元。
田國茂說,該項目將重點輻射周邊區域,帶動當地就業。對于個體來講,過去是非法盜采,如今將是一份正式工作。根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在近一年建設期內,項目直接用工約100人;投產后將長期直接用工50至60人。
據了解,黃河采砂智能監管已應用于晉、陜、豫、魯四省的80多個砂場,建立起“黃委-省-市-縣-現場”五級監管體系。除了智能監管外,黃河流域已建立起采砂管理長效機制,形成了“流域區域結合、地方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聯動、規范化開采、信息化監管”的采砂管理新模式,全力護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灘區建起風景區,沿岸持續增“綠”
除了對灘區各類亂象的整治,黃河河南段沿岸多地建起了風景區,持續打造旅游新業態、新場景。
2023年6月,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主場活動上,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6條“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首批文物主題游徑。其中,“大河安瀾·治黃史跡主題游”在列,包括三門峽大壩風景區、小浪底水利風景區、花園口風景區、曹崗險工、蘭考東壩頭等沿黃風景區。
今年,河南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全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提出把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打造成全球著名文化IP。
黃河不僅是母親河、生態樹,也是文化旅游資源。而它真正成為風景區、旅游目的地,離不開對河道和灘區的整治提升。
在鄭州的黃河文化公園,立起了百位中華歷史名人像、建起了黃河國家地質博物館,成為中外游客到鄭州旅游的打卡地之一。此外,黃河鄭州段的“三橋匯”國家鐵路文化主題園區等項目正在積極籌備打造當中。今年3月,鄭州市發布《加快推進旅游公路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以“黃河魂、古都韻、中國情”為主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
在開封黃河黑崗口,昔日的黃河決口處,而今打造成了“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河南黃河法治文化帶’示范基地”“全省優秀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站在黑崗口觀景臺極目遠眺,黃河逶迤而去,兩岸林、田、水、草、灘匯集連接成一條旅游休閑風景帶,林則徐文化廣場、柳園口濕地公園、百畝楓葉林等沿著黃河依次鋪開,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黃河正變得越來越美,黃河的資源正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