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對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上海建設高度關切的116名市人大代表,積極報名踴躍參與了這一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專題審議。
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1月15日上午在世博中心開幕。《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上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筑垃圾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加快構建,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高標準推進。
作為固廢領域資深專家,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城投集團特聘研究員趙愛華參加會議,就“上海建筑垃圾如何處置”的問題作了發言,并對攻克超大型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頑疾”提出幾點建議。

趙愛華會后接受采訪(央廣網記者 鄭曉蔚 攝)
夯實“主體責任”這張網
趙愛華首先分析了上海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所存在問題。她表示,隨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近年來上海建筑垃圾的產生量常年居高不下,工程渣土和泥漿始終保持在1億噸以上。“由于上海本地消納空間持續萎縮,消納場所規劃布局不夠,處理能力不足,建筑垃圾處置問題日益突出,違法違規事件時有發生。”
結合自身所做調研工作,趙愛華就加強上海市建筑垃圾管理提出了幾點建議。
她提出的首要對策,是要進一步夯實“主體責任”,進一步構建全市建筑垃圾動態性平衡調度機制。她介紹說,建筑垃圾一般分為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由于建筑垃圾品類多,且從源頭產生到最終處置消納流程長、環節多,全鏈條涉及的政府相關部門就多達14個,再加上市區兩級分工,這種“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到最后往往誰都相關但打在誰身上都不覺得疼。
按照全鏈條閉環管理原則,她建議采取“一項目一清單”的方式,橫向對相關的委辦局職能部門,縱向對市、區兩級,梳理出各個環節的主要職責和主要責任人并建立責任制清單,按照誰申報誰負責、誰核準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織密、夯實“主體責任”這張網。同時,她還建議在排摸全市和各區卸點布局和庫容的基礎上,統籌市區兩級卸點資源,建立起市區之間、區區之間的協同消納平衡機制。科學預測全市未來幾年卸點和庫容需求,科學規劃布局臨時性卸點和托底性保障設施。同時,加強部門間相關許可、監管、執法信息的歸集、共享和應用,真正同向用力同心推動建筑垃圾實現全流程全品類閉環管理。
破解資源化產品再利用難題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率要達到93%,拆房和裝修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75%,實現廢棄混凝土全量利用。目前,上海市建筑廢棄混凝土基本實現全量資源化利用,為加快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住建委曾聯合市交通委印發了《上海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材產品應用指南》,也明確了拆房、裝修垃圾、廢棄混凝土再生建材種類、原料(再生骨料)標準和應用場景,但因裝修、拆房垃圾成分復雜、再生產品性能和品質不穩定等原因,循環利用受阻。
為此,趙愛華建議進一步破解資源化產品再利用難題,進一步暢通“末端資源化路徑”。
她建議,進一步組織力量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替代用量和摻比等關鍵技術的攻關,并對產品的使用情況包括適用領域、分層分級梯度利用性能情況、對環境影響等開展周期性跟蹤測試評估,確保產品安全穩定達標;她也建議,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同時,趙愛華還提出,要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強化對公司、工地的規范管理。她介紹說,“盡管本市工程渣土消納卸點管理體系基本建立,但還存在部分工程渣土消納卸點未合規備案,消納卸點建設運營管理不夠規范,工程渣土消納卸點批后監管不力等問題。”她開出的“方子”是,進一步落實消納卸點經營單位主動備案的主體責任,強化屬地監管部門的事前把關,做好消納卸點用地備案材料的核實入庫工作;抓緊出臺規范卸點建設、作業和日常運營的指導性文件,確保卸點運營安全、作業規范、環保達標、應急有序。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切實強化批后監管,創新工作機制,建議通過建立“電子聯單工作機制”等方式,夯實各級各環節各部門的監管責任,真正落實建筑垃圾全流程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