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三核引領 煙臺擔當”主題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煙臺礦產資源豐富,在當前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下,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琳對煙臺在涉礦監督管理方面的有關工作情況進行了介紹。

礦產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但同時,其開發建設必須秉持科學、規范、可持續的原則,這也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強化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全市礦山建設正逐步朝著綠色、高效、安全的方向穩步邁進,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大力實施綠色勘查,打造“煙臺樣板”。在礦產勘查階段就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立項、設計、實施、驗收及探礦權日常監管全過程、各環節,組織駐煙地勘單位、科研院所等研發應用一基多孔、鉆探現場油污收集與泥漿不落地工藝等先進的綠色勘查工藝與技術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截至目前,煙臺市有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綠色勘查示范,3個項目入選省級綠色勘查示范,6個項目入選省地礦局綠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均居全省前列。2025年,還將在市級開展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評選,優中選優,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勘查優秀經驗做法,實現礦產勘查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贏。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譜寫生態經濟樂章。不斷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和步伐,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以三山島金礦、夏甸金礦為代表的國家級綠色礦山為帶動,鼓勵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綠色礦山。目前,煙臺市已建成綠色礦山27個,年內至少建成綠色礦山16個,年底前全市綠色礦山數量將達到90%以上。
落實礦山修復,重塑綠水青山風貌。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扎實推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累計完成355處廢棄礦山修復工作,修復面積達3892.44公頃。礦山區域的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逐步顯現。2024年,成功爭取山東黃渤海海岸帶(煙臺段)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成為全國首個“海岸帶”礦山修復示范工程和全國首個“陸海統籌”礦山修復示范工程,獲省級以上財政補助資金4億元,將利用3年時間組織做好項目實施,治理廢棄礦山面積1052公頃,示范帶動全市生態保護修復水平提升。2025年,將持續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年內將完成治理面積56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