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的一種利用方式,不僅是指對舊的產品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把生產、清潔、回收、利用等融為一體。
再制造難在何處
在業內專家看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一個既節約資源又環保的產業,相關話題也被反復提及,但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發展,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約束機制及鼓勵政策。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需要報廢的機動車達100萬輛以上,但報廢汽車回收率卻只有40%左右,有近60%的應報廢車輛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
據了解,雖然在我國有專門的報廢汽車拆解企業,但在回收利用方面卻沒有嚴格的標準。不少已經到了使用年限的汽車,簡單翻新后,還繼續以各種途徑在市場中進行銷售。
在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汽車零部件的回收工作一般是由汽車企業負責。因為由汽車企業負責零部件再制造,無論從技術成熟性、經濟性還是從產業規模來看,都更具比較優勢。
但記者采訪國內汽車企業問到有關零部件回收問題時,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剛剛開始,很少有汽車廠家專門考慮來做廢舊汽車的回收工作。
有此現象并不奇怪,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時間較短,目前汽車企業的工作重點仍是生產和銷售。此外,國家并沒有就汽車企業對產品的回收作硬性規定,再制造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比較低,這也制約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已經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簡稱《循環法》)第四十條明確提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
除此之外,即將在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循環法》,還制訂了規劃、總量控制、循環經濟評價考核等方面的責任延伸制度。尤其是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對生產者等主體在產品廢棄后應當承擔的回收、利用、處置等責任作了明確的規定。
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廢舊汽車的回收問題。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社會意識、企業責任、消費習慣等都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因此有必要實行一定的制度約束,為加快再制造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平臺。
落實循環法
再制造踏上“綠色”征程
近幾年,國家發改委逐步重視零部件再制造問題。在對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發展狀況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陸續出臺了一些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政策措施。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還十分緩慢,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再制造沒有形成產業基礎之外,再制造作為一個新的理念還沒有被人們廣泛接受外,各方面對發展再制造產業也缺乏足夠的認識。
(源自:中國經濟)
因此,在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方面,我國逐步提高了對再制造示范企業的支持力度。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正式確定了一汽、東風、江淮等14家整車(機)生產企業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再制造產品的范圍被暫定為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啟動機、轉向器五類產品。這是我國首次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再制造,有效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發展循環經濟。
據了解,這是自2001年我國頒布《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首次對汽車企業提出這一要求。而在此之前,發動機、變速箱等汽車產品的五大總成通常為了防止翻新銷售,由報廢汽車拆解企業直接銷毀。諸多信息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開始踏上“綠色”征程。
(源自: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