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月14日專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備受關注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降低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推進“汽車下鄉”、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不僅令許多正在“過冬”的汽車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喜上眉梢”,同時也讓不少“持幣待購”的消費者“躍躍欲試”。寒冷冬季里,中國車市正迎來一股強勁的暖流。
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汽車產業率先出臺
元旦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山東考察期間說,國務院正在組織制訂十個重要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鋼鐵業和汽車業的規劃已經制訂出來,其他規劃正在加緊制訂,這些規劃既著眼于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又著眼于產業的長遠發展,成熟一個,執行一個。時隔不到半月,被認為是“涉及面廣、關聯度高、消費拉動大”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率先出臺,成為近年來車市發展的最大“政策利好”。
剛剛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點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一要培育汽車消費市場。從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征收車輛購置稅。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增加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資金,并清理取消限購汽車的不合理規定。二要推進汽車產業重組。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行兼并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三要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發展。四要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推動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化。中央財政安排補貼資金,支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廣。五要支持汽車生產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發展現代汽車服務業,完善汽車消費信貸。
五大舉措:購置稅調整最受關注
在上述五大舉措中,關于購置稅的調整最受廣大消費者和汽車經銷商的關注。自去年第四季度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向國家相關部委提交“減免”小排量汽車購置稅的改革方案以來,購置稅調整一直是汽車消費者、經銷商和生產廠家最為熱衷的話題和期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銷售長期占比超過50%,其中1.0升至1.6升排量的乘用車更是中國家庭汽車消費的主流產品。國家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征收車輛購置稅,相關汽車生產廠家將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光大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楊華超認為,汽車購置稅是價外稅,占購車成本的10%,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征收,將有力促進汽車消費止跌回穩;如果相關企業汽車配合這個政策,再適度降低這一排量區間乘用車的銷售價格,2009年汽車消費市場有望迎來艷陽天。
(源自:新華網)
對于購買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者而言,汽車購置稅調整則意味著一筆“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實惠。我國現行的車輛購置稅稅率為10%,其計稅價格為車輛不含增值稅的價格。以購買一輛1.6L、價格10萬元的車輛為例,消費者在此次調整前應繳納的汽車購置稅為10萬元÷(1+17%)×10%=8547元;調整減按5%征收后,購置稅相應減少一半,相當于節省4274元。濟南省體中心汽車銷售廣場銷售顧問侯科偉笑著說:“用這筆錢買一套真皮套件或是改善車載音響都綽綽有余了。”
專業人士:調整振興計劃意義重大 影響廣泛而深遠
除購置稅調整受到多方高度關注外,此次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還包含了推進汽車產業兼并重組、鼓勵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發展一系列重要內容。專業人士分析認為,與短期內直接刺激車市的降低購置稅改革相比,調整振興規劃的其他內容著眼長遠,對汽車產業形成長期利好。
長江證券汽車分析師徐敏鋒認為,汽車產業振興計劃是一個方向性的規劃,除短期提振車市外,規劃更多地還是給中國汽車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如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機械振興計劃中,就是對汽車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才有了后來趕超歐美的日本汽車業。
盛元車聯網總編、汽車專家張志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和美國一樣都是大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都有“求大”傾向。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要避免走美國的老路,就一定要在居民消費習慣上加強引導,而消費結構導向會引導車企的生產導向。國家鼓勵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車發展,并出臺具體配套措施或許就將確立我國“大國小車”的發展戰略,引導居民消費向節能方向發展。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表示,不能將汽車產業振興計劃簡單理解為“救車市”,而應當看到汽車業作為帶動經濟復蘇先導行業的重要地位,發展汽車工業是保增長、拉內需的重要方面。饒達說,汽車整車企業每增加一個人,平均每年可多生產15輛汽車,整個汽車行業就會另外增加4.8人,而原材料、能源、電力、其他制造業還會增加3人以上。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筑路、煉油、營銷、各類服務、駕駛員培訓等還需要增加4個以上的人員。因此汽車行業是拉動就業力度最大的行業,對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源自: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