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天起,國內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開始實施,消費者經過兩個月的預期“緩沖”,市場沒有出現搶購風暴。但總體上,政策出臺后,汽車行業對今年市場的預期,相對之前樂觀許多。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剛剛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并不是一劑“猛藥”,更多起到的是催化劑的作用,或者說是一劑及時的“藥引子”,這可能是保證今年汽車市場健康、穩定增長的關鍵。
但從政策出臺的當天起,市場上有關該刺激政策能夠起到的作用,就產生了爭論。一部分人認為,該政策與之前社會流傳2.0L及其以下排量免購置稅的說法相比,感覺力度不足,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有限。這一方面由于消費者的預期太高,另一方面可能汽車廠商預期過高,并且采取了部分漲價措施,促使市場沒有出現短期“井噴”效果,估計該政策的刺激效果將在消費者和汽車廠商消化、吸收后,逐步顯示其刺激作用。
其實,與美國政府出錢救企業不同,國家這輪的刺激政策明顯是出于救市場的目的,通過刺激市場,帶動包括汽車廠商在內的龐大汽車產業鏈。仔細研究,該政策指向1.6L及以下排量轎車,而不是之前流傳的1.8L或者2.0L及以下,一個明顯的政策導向就是扶持小排量,而目前國內市場小排量轎車銷售的主力正是自主品牌。
過去幾年來,社會輿論對支持自主品牌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相關部門也從政策制定的高度開始重點扶持自主品牌,但與10年前國內汽車市場剛剛起步不同,加入WTO之后國內汽車市場基本上完全對外開放,汽車行業在市場層面的競爭也充分市場化,政策已經很難從市場層面給自主品牌特殊支持。自主品牌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
但自去年起,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合資企業產品的價格開始向下擠壓,自主品牌由于受到品牌等因素影響很難打入中級車以及以上市場,市場擔心自主品牌有被二次邊緣化的危險。這次的刺激政策,正好惠及自主品牌的主力車型,這可能就是國家政策在市場危急時刻給自主品牌創造的“機會”。
(源自: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