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15時許,永川區五間新建村中壩組的稻田里,苗青籽黃,即將收割。由于頭天的暴風驟雨,部分水稻倒扶,呂正超正在烈日下忙著“扶起”水稻,以便一周后的機器收割。
“一點不影響產量,谷子都熟了,今年風調雨順,又沒病蟲害,這塊地畝產650公斤沒有問題?!?5歲的呂正超身板硬朗,聲如洪鐘,怕記者小瞧了他種的稻谷。
到中壩組稻田測產的永川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蘇音貴隨手摘了一株稻穗,遞給記者說:“你看,顆粒飽滿,沒什么空殼,稻田種植密度也高,大幅度提高了單產。這上萬畝稻田,我們初步測產的結果,平均畝產620公斤,其中核心片區660公斤,創下永川的紀錄。”
今年,國家在永川的五間、何埂兩鎮實施全國糧油高產萬畝示范創建活動項目。兩鎮10410畝的水稻種植,國家無償提供良種,對集中育秧、規范化栽培、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生產環節給予補貼;對超過50畝的種糧大戶,專門給予每畝150元的補貼。
“所有的補貼加起來有150萬元,平均每畝150元?!碧K音貴說,除此之外,區里還專門為這些水稻辦了保險,如果畝產達不到550公斤,保險公司將補足差額部分。同時,區里還聯系了市里一家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民簽下協議,以高出市場價5%到10%的價格全部收購農民余糧。
去年,呂正超只種了10多畝水稻,得知今年有如此優惠的政策,他找到中壩組和青龍嘴組的組長,要求承包稻田———這兩個組的青壯年農民基本都出去打工,不少稻田成了“懶漢莊稼”,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呂正超看著心疼。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呂正超租下了400多畝稻田,租金為每畝250公斤稻谷,收獲后如果有盈利,呂正超得七成,出租稻田的農民得三成。
“今年賺6萬元沒有問題?!眳握瑸橛浾咚懔艘还P賬。
今年化肥、勞動力等價格上漲,種糧每畝要增加成本80元左右。但國家的補貼,加上所有的稻田都使用機耕、機收,又降低了成本;而良種、良法的使用,473畝稻田平均畝產最少能提高50公斤,稻谷銷售價格又比市場價高出5%到10%。一去一來,每畝稻田增加收入250元以上沒有問題,除去租金、分紅,還可以凈賺6萬元。
“在家種田,一樣能賺錢。明年,我至少要種500畝。”呂正超說。
(源自: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