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業規模小、數量多、集約化程度低
目前中國鋁加工業約有650個擠壓企業、350個軋制企業、135個鋁箔企業,2005年的生產能力分別為490萬t/a、315萬t/a和94萬t/a,平均每個企業的產能都比美國和日本低許多(見表10)。
表10 2005年中、美、日鋁加工企業產能的比較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經過優勝劣汰、兼并重組整合后,擠壓企業若能減少到350左右、軋制企業減少到150個左右、鋁箔企業減少到50個左右,則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業搭配合理的優化結構。希望在擠壓企業中,產能超過10萬t/a的有20個,產能超過20萬t/a有3~5個;在軋制企業中,產能超20萬t/a的能有10個;鋁箔企業中產能超過5萬t/a的能有10個,則是比較理想的。
4.企業素養偏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企業素養偏低表現在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低,而員工素質偏低則主要表現在操作水平低、創新能力弱,提高企業素養與員工素質是鋁工業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中國鋁加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創新機構不健全,科技活動層次較低;二是科技開發與創新的投入明顯不足;三是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四是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五是高級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嚴重不足。
5.投資稍有盲目性,持續快速發展出現過熱傾向
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在日益加深,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程度也在日益擴大。作為國民經濟建設基本原材料的鋁材只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正因為投資者看到了國內外的這個巨大市場需求,及中國鋁冶煉和鋁加工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正大力投資中國鋁加工業。在2002-2010年這段時間內,對板帶箔項目投資約1000億元,為1953-2001年投資總額的9.5倍,平均每年的投資為110億元,形成熱軋生產能力400萬t/a,冷軋300萬t/a,雙零箔25萬t/a;對擠壓材項目的投資約105億元,形成約120萬t/a的產能。在9年時間內形成這么大的生產能力,在世界鋁加工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一個首當其沖的問題是,這么大的生產能力到哪里去找市場?另一個問題是多數企業的主要產品結構雷同,缺乏獨特性和創新性,這種雷同產品的生產能力形成過于集中的現象,實質上是投資的一種盲目性,以致出現投資過熱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