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土豆收獲機帶秧收獲現場
山東省膠州市膠萊鎮大趙家村村民吳洪珠見到小麥機械化收割,便萌生了造土豆收獲機的想法———讓土豆也能和小麥一樣實現機收。經過十余年的嘗試探索,他發明的中小型土豆收獲機不但能適應多種土質作業,還可以帶秧收獲,獲得的認同率越來越高。如今,吳洪珠的土豆收獲機已經銷售到許多省區,并被一些省區列入購機補貼目錄。除了在網上銷售,他還準備把產品銷售到國外
“光這兩個月,土豆收獲機就賣出了500多臺,好多人都用上了我自制的機子。”當記者見到山東省膠州市膠萊鎮大趙家村村民吳洪珠時,他和妻子正忙著用電話聯系業務。這位農民告訴記者,他發明的土豆收獲機已經批量生產,短短5年間就占據國內中小型土豆收獲機市場七成以上份額,一些機器還馳騁在國外的田野上。
在跟沈陽新民市一農業合作社談妥30臺土豆收獲機的訂單后,吳洪珠開始給記者介紹起他“造機”和“賣機”經歷。
“十幾年前,俺就有自己造土豆收獲機的想法了。”膠萊鎮是土豆種植大鎮,土豆常年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由于土豆收獲期集中,又主要靠手摳刨收獲,每到收獲季節,土豆種植大戶往往都十分勞累。1998年前后,小麥逐步開始實現機割機收,收割機開過,出來的就是白花花的麥粒,打小就喜歡擺弄機械的吳洪珠不禁萌生了造土豆收獲機的想法。當時,他跟新婚不久的妻子商議此事,妻子勸他再好好考慮考慮,因為“長這么大還從未聽說過土豆也能機收”。但吳洪珠沒有就此罷手,一有空閑,他不是鉆書店查資料鉆研,就是找村里搞機械的“老把式”討教,再不就是把自己悶在庭院角落處的鐵疙瘩堆里,一搗鼓就大半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1年的設計、實驗、組裝,1999年春,一款大小跟普通手推車相仿,由輸送鏈條、收割刀、限深輪和薯土分離裝置等組成,靠拖拉機主機帶動工作的簡易土豆收獲機,在吳洪珠家院子里問世。
首款土豆收獲機問世不久,恰逢當地大田土豆收獲。吳洪珠便把土豆收獲機加裝在自己的拖拉機上,開進了自家大田。土豆收獲機的效果還算令吳洪珠滿意,2畝多土豆個把小時就收獲完了,比以往人工收獲效率提高了十幾倍。美中不足的是,土豆破損率太高,接近60%。后經親戚朋友進一步試用,收獲機的核心部件故障率高、易被雜草和土塊堵塞等問題一個個浮出水面。
根據親友們的意見和建議,吳洪珠又利用幾年的時間,對土豆收獲機進行了四次大的改進:一是將轉速比設定在最佳范圍;二是在極易出故障的軸承上分別加裝了防塵裝置;三是在薯土分離裝置上加裝了可調整頻率的振動篩;四是在機身前加裝了自己的設計的防堵塞和纏繞裝置(已申報國家專利)。如此一來,不僅故障率減少了,作業時土豆破損率也大大降低,“只要土質合適,幾乎可以實現零破損。”同時,由于加裝了可調性的振動篩和防纏繞裝置,改進后的土豆收獲機可適應多種土質的地塊,并且可以帶秧收獲,效率也大大提高,加裝在25馬力拖拉機上后,個把小時的作業量達到3畝以上,能頂60多個勞動力。經過不斷改進,人們對吳洪珠制造的土豆收獲機的認同率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建議他多造些對外銷售。
2005年春,伴著一陣喜慶的鞭炮聲,以吳洪珠名字注冊的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在村東正式開張了。盡管土豆收獲機單價超過5000元,但當年仍然賣出50多臺,吳洪珠也因此成為當地的知名人物。
創辦公司后不久,吳洪珠辦公室里便拉上了寬帶,配上了電腦??臻e時就上網瀏覽。吳洪珠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開始從網絡中尋找商機。在親友的幫助下,他還注冊了公司網頁,開始嘗試網上銷售。
“這招挺管用的。”交談中,吳洪珠打開計算機,點開公司頁面,邊讓我們觀看他駕機收獲土豆時的視頻邊說,從公司創辦至今,僅通過互聯網這一渠道,他就已賣出500余臺機子了。像青海、新疆等較遠省區的客戶,幾乎都是循著他在網上發布的信息找上門來的。
吳洪珠還提到,盡管他銷售土豆收獲機才不到5年,但已賣出了2000多臺。業內統計顯示,這已經占到了全國中小型土豆收獲機市場份額的七成。“現在,不少地方收土豆仍靠手刨手摳,相信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普及,土豆收獲機的市場份額還要高。”
記者采訪還了解到,今年,吳洪珠設計生產的土豆收獲機還被河南、遼寧、吉林、青海、內蒙古等不少省區列入購機補貼目錄。青島地區農民購置時的補貼率達30%,并且可差價購機,無需事先預交補貼部分。一臺經進一步改進后單價7000余元的土豆收獲機,農民只需掏不到5000元錢,就可把機器拉回家。
更令吳洪珠感到自豪的是,從去年開始,一些走出國門承包耕地的客戶,還把他設計生產的土豆收獲機帶到了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今后,說不定還能接到來自國外的訂單哩。”吳洪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