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齒輥破碎機物料粘結分析及改進
1 引 言
在高塞地區露天礦使用雙齒輥破碎機,經常出現所破碎的物料粘結在齒輥上,特別是在冬季粘結更為嚴重。物料的粘結使齒輥上物料粘滿,齒尖不能暴露,從而不能完成齒輥進行刨錘作業,形成光輥,物料不能破碎,使上一級輸送機構物料堆積,只能停車,進行清理。清理勞動強度大,時間長,大大影響工作效率。停車清理的現象每天要進行多次,使生產任務不能完成。
2 物料粘結的原因分析:
(1)露天煤礦生產原煤主要為褐煤,而我公司生產的原煤,發育呈層理狀,粒度在500-1 000mm的在30%以上,由于層理發育有夾矸層,故呈夾矸現象。
(2)受周邊水文地質條件的限制,地表,地下水發達,使煤中含水量增加。
(3)開采工藝及氣溫的原因。在冬季用電鏟進行采煤作業,煤層厚度在6-7m,一次采全高。冬季凍層厚度1.7-2m,在凍層以內的煤,煤溫0-5°C,我們稱之為“暖煤”,而破碎機在露天使用,工作齒輥的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同,一般在-25°C--30°C,這樣物料與工作裝置的溫差非常大,出現凍粘現象。
(4)兩齒輥間距離小,齒密度過大。
綜上述,夾矸、煤含水量大、開采與氣溫及齒密度大,每一項都是物料粘結的必然條件。
3 破碎機的改進
(1)利用原破碎機機架,在2個齒輥齒間安裝清掃機構,結果未能成功。原因是,齒輥轉動慣量非常大,齒間夾雜的煤矸堅硬,沒有相應的材質和結構能應對,從而使清掃機構或機架損壞。
(2)經過反復的思考與研究,最終決定對齒輥的齒圈進行結構改進。改進的指導思想是:原2齒輥齒過密是易粘結物料原因之一,原機器的結構是每個輥上有3柱圓形齒圈,每一柱齒圈軸向均部15行齒,周向24齒,2輥間齒頂部留有間隙。改進前兩齒輥齒間相對位置示意如圖1。
(3)根據原有結構,兩齒輥有相對圓周運動,齒輥結構強度大,利用改進齒輥齒形大小、齒數的多少,使2齒輥的齒間不留間隙,而是相互嚙合一定深度,在保證出料粒度的情況下,利用相互的嚙合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齒進行清掃。 (4)齒輥進行較大的改進后,齒輥的尺寸必然變化,機架、傳動裝置、罩殼等部件的尺寸都隨之發生變化。
(5)根據2齒輥的中心距和另一個齒輥為活動輥,可進行調整,以及輥與罩殼的間隙等尺寸進行計算,將齒輥外徑增至1 240mm.
(6)確定2齒輥齒間嚙合深度為100mm,根據齒輥外徑大小與齒輥內八棱及齒根間的厚度強度要求,計算得齒高為140mm。
(7)齒高原為1130mm而且為密布,現在齒高加大為140fnlTl,單齒受力強度加大,因此齒形截面需加大,經計算齒形截而為65mmX65mm,并且在齒的運動方向及齒根作圓弧過渡,減少應力。
(8)齒在齒圈的布置:由于齒高加大,齒圈幅變簿,因此在齒的周向加設加強筋。根據出料粒度要求小于150l'lLrn及齒形的截面尺寸,經計算設計,軸向為6排齒,軸向均部6排齒圈,周向為18齒。
(9)齒圈改進后外徑尺寸加大為1 240mm,2齒輥齒間嚙合100刪,齒高為140mm,齒輥間的中心距發生變化,變為1140mm,原中心距為1 200mm,中心距減少60mm,出現了傳動機構齒相互間干涉。為此需對傳動齒進行改進,單獨改進活動被動傳動長齒輪,使其外徑縮小120mm,齒數減少3個齒。由于齒數的減少,出現2個齒輥的轉數發生變化,活動輥的轉速加大,從而出現兩個輥在圓周方向有相對運動,從而更加完善了清掃作用。經此改進后,只對原設計機器的齒圈及活動傳動齒2項進行了改進,而達到目的。
4 結 論
由于物料的性質、所在區域及氣候條件的不同都將對破碎機的工作產生影響,因此在設計時應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通過對雙齒輥破碎機物料粘結原因的分析,找出了粘結的原因,并獲得了改進的方法。此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的雙齒輥破碎機。
關于“雙齒輥破碎機 ”的資訊
- 國能供應鏈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雙齒輥破碎機設備招標公告...(2022-07-21)
- 中煤晉中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雙齒輥破碎機招標公告...(2020-07-17)
- 雙齒輥破碎機啟動、運行、停機檢查、卡阻處理、齒板更換、梳板更換如何...(2017-09-08)
- 福州閩清縣一工人右腿卷入雙齒輥破碎機 警民刨土聯合救助...(2017-02-17)
- 永城煤電(集團)車集選煤廠對雙齒輥破碎機軸承密封進行優化改造...(2015-11-16)
- 太重去年完成雙齒輥破碎機開發設計等工作 節創效益逾億元...(2015-05-11)
- 華亭煤業雙齒輥破碎機評標結果公示(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