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馬忠玉在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能源分會上,宣布了寧夏雄心勃勃的“能源興區”計劃:到2015年煤碳產能達到1.1億噸、煤轉電1600萬千瓦、石油煉化1000萬噸項目、煤制油410萬噸。
“從未來看,整個寧夏經濟的半壁江山就是煤電化工――也就是以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項目。”馬忠玉說。
寧夏寧東地區煤炭富集,緊鄰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的能源“金三角”。但2010年,寧夏的煤炭產量只有6800萬噸,與鄂爾多斯的4.3億噸、榆林的2.75億噸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如若寧夏此番“能源興區”計劃得以成功付諸實踐,能源“金三角”將實至名歸。中國能源重心的持續西移,將使寧夏“能源興區”夢想看起來唾手可得。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預計,到“十二五”末,中國的火力發電將由現在的9億多千瓦時增加到14億千瓦時,在國家“優化東部、穩定中部、開發西部”的煤炭開采戰略下,“‘十二五’時期,‘金三角’地區肯定進入大規模開發”。
開發規劃已上報國務院
通過十年努力使“金三角”煤炭產量達到15億噸
方君實透露,2010年,“金三角”地區原煤和天然氣產量已經占到全國接近四分之一。
2002年以來“煤荒”、“電荒”的呼聲頻仍中,中國能源重心開始悄然西移,“金三角”地區的鄂爾多斯、榆林煤炭開發進入快車道。短短五六年間,鄂爾多斯和榆林一躍成為中國最富裕地區,無數財富傳奇在這塊曾經荒涼貧瘠的土地上流淌。
進入“十二五”,“金三角”在中國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我國東部地區煤炭資源已處于逐漸枯竭狀態,要想進一步保持現有產量有一定難度;中部地區,除山西煤炭資源仍有開發潛力之外,安徽、河南煤炭規模基本穩定,未來增產難度比較大;西南地區具有一定煤炭資源開發潛力,但是由于地質條件比較特殊,單體規模產能比較小,安全風險比較大。
只有“金三角”,資源儲量豐富,可開發潛力大――2010年,“金三角”地區探明煤炭儲量3100億噸,石油99億噸、天然氣10萬立方米,煤炭、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3%、29%。“在未來的能源供應中,‘金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君實認為。
“‘金三角’地區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方君實說,在國家“優化東部、穩定中部、開發西部”的煤炭開采戰略下,“‘十二五’時期,‘金三角’地區肯定進入大規模開發”。因為,“‘金三角’地區不光要支持華東、華南地區,甚至西南、東北地區都指望這片資源”。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由國家能源局主導的“金三角”能源開發規劃,此前已形成初稿并上報國務院。該規劃計劃通過十年努力,使“金三角”煤炭產量達到15億噸,把“金三角”地區約24萬平方公里建成“我國重要的能源綜合生產基地、能源高密集生產基地、西部開發基地、國家西部重要的生產屏障”。
情系煤化工
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就地轉化、挖掘產品附加值
“‘金三角’煤炭資源開發要有新思維。”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金三角”不能只簡單生產煤炭、天然氣、石油,然后源源不斷運向東部。
“如果繼續走這條老路,‘金三角’雖然發展了,但是仍將落后于東部,甚至與東部差距越拉越大。”董秀成警告說。在他看來,延伸煤炭產業鏈至關重要。
煤化工被寄予厚望,這也有助于“金三角”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就地轉化、盡量挖掘產品附加值。
目前,“金三角”中的鄂爾多斯,正大力發展煤制油、煤制烯烴等項目,并提出了煤炭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50%以上的要求;榆林地區則在堅持實現“三個轉化”――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指導思想下,著力打造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追趕者寧夏也毫無意外地將其興區富民的希望寄托于“一號工程”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該工程旨在擴大煤炭產能并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并且《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總體規劃》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
不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馬忠玉向本報記者坦承,“金三角”三省區在發展煤化工方面“并沒有什么協調”。至于未來三省區之間是否會出現惡性競爭,馬忠玉表示,“那就看各自競爭力了”。
“很多地方希望上煤化工項目,以為可以拉動當地經濟――因為煤化工項目投資規模巨大,動輒上百億元――但煤化工項目如果下游配套產業解決不好,會非常麻煩。”曾為多個地方政府提供能源發展咨詢的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文波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