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報道,世界資源研究所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范圍內計劃建設的火電廠超過1000座。
雖然許多政治家、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都警告說,要避免氣候變化繼續失去控制,快速增長的全球碳排放量必須在幾年內達到峰值,但煤炭行業依然在繼續擴張。
火電廠是所有發電設施中對環境污染最厲害的。世界資源研究所發現,目前計劃在建的火電廠就有1200座,位于59個國家,其中印度計劃新建455個火電廠。這些新建的火電廠為全球貢獻了1.4億千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撰寫這份報告的世界資源研究所工作人員楊愛倫(Ailun Yang,音譯)說:“這絕對不符合(我們設想的)安全氣候情景,而且這會讓我們走上非常危險的發展軌跡。”不過她認為,美國新的碳排放標準提案和中國規定的自愿煤炭使用上限會多多少少扭轉這一趨勢,因為“這些政策發出了強烈的信號,即氣候政策將給煤炭在金融市場上帶來風險。”
匯豐銀行氣候變化中心主管尼克-羅賓斯(Nick Robins)指出,煤炭正迅速地被頁巖氣和可再生能源取代,許多國家都開始使用清潔能源,火電廠需要大量使用的水資源越來越匱乏,這些因素導致金融家和投資者在投資煤炭時會更加謹慎,以避免資產被套牢。
報告同時指出,全球煤炭交易在經歷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稍許低落后正又再度上揚——2010年的煤炭交易量增長了13%。國際煤炭交易的結構性調整將交易重心從以歐洲和美國為主的大西洋地區轉移到了太平洋地區。
德國、英國和法國依然位于煤炭進口國的前十位,歐洲煤炭使用量在2011年上升了4%。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則成為了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后者正計劃將本國煤礦規模擴大三倍,這樣每年可出口約10億噸煤炭。
關塔那摩、柬埔寨、摩洛哥、納米比亞、塞內加爾、斯里蘭卡和烏茲別克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都在計劃建造新的火電廠,雖然它們自身并不產煤。
這些新建發電廠一般都由商業銀行和開發銀行提供資助。摩根大通在過去的六年里為火電廠提供了約165億美元(1美元約為6.23元人民幣,下同)的貸款,緊跟其后的是花旗銀行(138億美元)。日本國際合作銀行是投資最多的開發銀行(81億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銀行(53億美元)。
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成員蓋伊-施拉伯塞勒(Guy Shrubsole)說:“目前新建火電廠的數目令人心驚。很明顯煤炭公司的既得利益者在操縱這一切,它們需要政府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