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水稻已實現了機械化插秧,但機插秧育秧所需的營養土仍需要人工篩土,隨著這幾年用工成本的攀升,機插秧大戶們對此都頗為犯愁。昨天上午,記者在丹陽市陵口鎮樂善村住基自然村欣喜地發現,由當地種糧大戶茅光玉歷時半年多研制的篩土機,讓原先既費工又累人的人工篩土苦力活變得輕松起來,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正值小秧落谷季節,記者在住基村村頭的一方秧田內看到,烈日下,六七位村民在茅光玉的帶領下正在田間落谷,不一會,見覆蓋苗床的營養土不夠,他便返回農機機庫內,開著一輛小型鏟車將堆放在此的營養土裝上車,然后運到了地頭。茅光玉喜滋滋地對記者說:“有了篩土機,我現在育秧所需的營養土就不用再雇請人工篩土了,真是省工省時又省力。”
今年44歲的茅光玉是一位農機手,也是該鎮的種糧大戶,目前共承包種植了600畝農田。去年,他還組建了光玉農機專業合作社。茅光玉告訴記者,原先機插秧育秧每畝苗床的營養土需要2萬斤,都是依靠人工篩土,但10多個人一天只能篩1畝秧田的營養土,這種方式用工多、效率很低。在多年的農機作業實踐中,茅光玉決定利用久保田收割機內的振動篩原理,將振動篩改裝成篩土機。于是,從去年年底開始,他自行設計制作,購買了一個聯合收割機的振動篩,但改裝后發現不適用,他便自己定做了一個如同振動篩一樣的篩子,經過十多次的改進,最后,他將柴油機改成馬達,這樣篩土機通上電,就能旋轉自如。通過配合鏟車作業,篩土機篩出的土非常均勻,而且大大節省了人工。篩土機一天能機篩5畝營養土。他的20余畝秧田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營養土的清篩,可為2000多畝機插大田提供稻秧。
這種改裝的篩土機由于簡便實用,尤其適合家庭農場使用,不少機插秧大戶和家庭農場主也紛紛要求茅光玉幫助定制。他表示,等忙完了“三夏”,他準備將這一“土發明”申報國家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