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商希亮,個頭敦實,不善言談。他現在是陽信縣中田科技有限公司中田馭鯊自走式全自動篩沙機生產線的總工程師。就在去年6月份之前,他還只是陽信鎮段趙李村一個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的農民,一個開著自己制造的“自動篩沙機”走村串鄉的農民。
四年前,喜歡鉆研機械的商希亮,利用一年的工夫制造成功了“自動篩沙機”。因為比人工篩沙高出多倍的效率,他的機器深受顧客喜歡。先后有多家企業和他協商要購買他的技術。最終,他選擇了本縣一家專門生產研制農業生產機械的企業,將產品、技術和自己一起打包“賣”給了人家,成了該企業一名“農民工程師”。

中田馭鯊自走式全自動篩沙機
農民變身工程師,自動篩沙機正申請國家專利
3月16日,在陽信縣中田科技有限公司,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商希亮正在演示他的中田馭鯊自走式全自動篩沙機操作流程。
這臺外觀類似一臺小型玉米聯合收割機的機器,通過機器前面的螺旋裝置,將沙子旋轉撥進不斷上升的料斗,然后通過篩子的機械震動,細小的沙子漏到下面循環轉動的履帶,大一些的石子則從車的一側被傳送帶送出,沙子和石子被完全分離。隨著篩沙機緩緩向前移動,五六分鐘的時間,便堆起了約四五立方米的沙堆。
商希亮介紹,這臺篩沙機在第一臺的基礎上,經過了兩次大的改進,算是第三代產品,發動機動力與承擔的負荷更加匹配,能耗進一步降低。在柴油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臺電動機,適合在不需要大范圍移動的料場,使用電力作為動力來驅動篩沙機。
商希亮說,通過產品檢索,這種在駕駛室一人操作,實現自由行走、自主上料、自主砂石分離的自動化篩沙機,目前國內還沒有同類型產品。現在,商希亮用自己的技術與企業進行合作,產品逐步定型后會批量生產。為有效維護企業和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他的自動篩沙機已上報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進入國家專利申請技術保護程序。
辭掉工作,貸款六萬元在家研制篩沙機
提起制造篩沙機的初衷,商希亮說,2007年夏季他在村里蓋二層小樓,蓋樓過程中遇到陰雨天氣。淋雨后的沙子扔到篩子上,根本漏不下去。因為沙子篩不出,便影響了工期。同時,他在開大車送沙石料的過程中,注意到人工篩沙費工、費力,于是便萌生了制造一臺自動篩沙機器的想法。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用這臺機器給別人篩沙子,效率肯定會比工人篩得快,賺的錢肯定比給別人開車收入高!”商希亮說。
自從有了這種想法后,商希亮一有空就琢磨篩沙機的大體框架,隨時用筆在紙上勾勒草圖。2008年春,經過半年多的深思熟慮,最終商希亮辭掉了收入穩定的半掛車司機工作,貸款6萬多元在自家院子里開始動手研制篩沙機。

先用竹竿搭建模型,一步一步摸索著制成自動篩沙機
2008年春天,商希亮根據自己的設想,參考拖拉機、玉米收割機的結構,買來一百多根竹竿,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搭建了一個自己設想的篩沙機模型。隨后他根據模型確定了各個部件的尺寸,先后買來角鋼、鋼筋,購買了電焊機、砂輪機。自己焊接、加工不了的,就雇傭專業的電焊工來家里幫忙。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篩沙機的外觀結構基本成型。
接下來進入精細的發動機驅動與傳動裝置的配置、組裝過程。“組配變速箱需要專業的計算公式,有了公式,在發動機轉速一定的情況下,就有了最后需要輸出的速度……”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的商希亮,在說起組配變速箱的原理時竟然很輕松。
理論雖然很簡單,但在到一位專家那里請教變速箱組配公式時,對方卻給了他十分中肯的告誡。
70多歲的張寶庫,退休前是哈爾濱一家機械制造廠的工程師,退休后在陽信縣居住。當他聽到上門討教的商希亮要制造自動篩沙機后,中肯地跟他說:“制造這么一臺機器,技術要求高,風險大、耗資大,即使一些機械制造廠都不敢做,所以作為個人最好收手。”但當他得知商希亮已經投入了兩三萬元,基本結構已經成型后,便把一些公式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
有了公式,商希亮計算出變速箱需要的齒輪數量、大小,用硬紙殼剪出模型,慢慢揣摩。揣摩得差不多了,就到當地幾家機械加工廠聯系加工事宜,但是走了幾家都說加工不了。經人指點,他到德州市慶云縣、濟南市明水等地找到了一些齒輪加工廠給他加工齒輪和軸承。為確保加工質量,每次他都盯在加工廠,最長的時候一待就是半月。
“錢都是借的,根本輸不起。每向前走一步都要先從原理上琢磨清楚,再套用公式認真計算,計算好后再用硬紙殼剪出齒輪模型,一個齒輪一個齒輪地磨合。有了十足的把握,再去加工!”商希亮說。
一年下來,商希亮在自家院子里夜以繼日地忙活。夏天下雨,就支起篷布;冬天下雪,就及時掃干再繼續干。每天都要忙活到深夜,遇到難題,一天只吃一頓飯,白天黑夜連軸轉是常有的事。
冬去春來,在2009年春天,經過一年的加工制造,第一臺自動篩沙機終于完成。
篩沙機走向市場,每年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
制造出自動篩沙機后,商希亮想,這到底能不能用?他和家人心里都沒底,得試試才知道。

自走式篩沙機試驗篩沙子
他來到村后邊的一家預制廠聯系實驗給人家篩沙子。雖然那天沒有聲張,但是到試驗篩沙子的時候,村里的父老鄉親還是來了20多人圍觀,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商希亮把篩沙機順利地開到預制場的沙堆跟前,開始試驗。第一步,沙子自動上料沒問題,很順利。但運轉了一會,問題出現了:沙子在篩子上堆積,下不去!商希亮仔細查看傳送帶的傳輸速度和篩子的震動情況,原來是傳送帶傳輸速度快,篩子振動速度慢,兩者速度搭配不合理。他便更換了一個大一些的傳輸帶輪軸,傳輸帶的速度降了下來,半小時后重新開機,問題迎刃而解。
篩沙機后面不斷送出篩好的沙子,大塊的石子在機器右側分離。一個小時就篩了30多方沙子。“成功了,商希亮制造的自動篩沙機成功了!”這一消息迅速在村里傳開,商希亮和家人緊緊揪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隨后,商希亮根據實驗過程中發現的篩子粘土嚴重的問題,在篩子上面加了一個鏈條,增加了篩子的振動強度。經過三四天的調整改進,他把篩沙機開到村里一戶正在建樓房的工地,商量給人家用這臺機器篩沙子。他說:“我先給你免費篩一半,如果你感覺行,剩余的沙子,你按人工費的一半給就行!”結果,一個小時就把一車40來方的沙子篩完了。
后來,商希亮的自動篩沙機在惠民、陽信、無棣一帶很快有了市場。他說,除了冬天建樓蓋房的少,沒有多少活外,其它季節都很忙,一般每天能篩六七車沙子,最忙的時候能篩十車。他算了一筆賬,一車按40立方米沙子計算,一天篩7車的話,就是280立方米。如果用人工篩沙子,一個人一天也就只能篩5立方米左右,如果篩這280立方米沙子,就需要56個工人一天的時間。很明顯,這臺篩沙機的效率是人工的六十倍左右。對于施工方來說,效率高,又省錢,所以商希亮的活每天都排得滿滿的,甚至到了雨季都出現了加價“搶”他去篩沙的局面。
2009年,商希亮賺到了自動篩沙機給他帶來的七八萬元利潤。第二年,隨著市場的認可,他的利潤增加到了十多萬元。去年,他攜自己的篩沙機和技術,加盟了中田科技公司,成為一名農民工程師。
2014年6月,商希亮發明的中田馭鯊自走式全自動篩沙機,已經在中田公司形成了成熟的生產線。產品一經媒體報道,央視科教頻道我愛發明欄目組對此項篩沙利器頗感興趣,從北京專程趕赴山東,進行了為期幾天的節目拍攝。有專家就稱,中田馭鯊自走式全自動篩沙機將會引發新一輪的篩沙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