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消耗建筑垃圾400萬噸,許昌市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率超過95%
輕點按鈕,建筑垃圾變身美麗步磚
8月4日,在市區西環路的一家工廠內,挖掘機一次次將建筑垃圾送入篩分機的料口。建筑垃圾被篩掉土、沙子以及其他輕質物后,履帶移動式破碎機轉眼間將其粉碎成顆粒。

建筑垃圾被破碎機“吞吃”后,變成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粉碎成顆粒的建筑垃圾被統一運至生產車間。100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只有七八名工人在作業。一個4米多高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優雅”地轉身。工人們按一下操作按鈕,一塊塊模樣端正的地磚出現在眼前。
經過專業的生產流水線,建筑垃圾最終變身為各種形狀、規格的磚材,將被廣泛用于市政道路、廣場、住宅小區、公園的修建與美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我們用的材料是粉碎的建筑垃圾,添加一定比例的水泥,通過機器直接壓模成型。”金科公司總經理李福安說,這條利用建筑垃圾生產步磚的生產線在國內是第一條,可生產不同型號的多孔磚、標準磚、空心砌塊磚、環保裝飾磚和輕體墻板等建筑材料。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既不需要燒煤、加熱,也不產生污水與煙霧。
為了擴大生產, 金科公司又投資建設了一條完整的再生產品生產線。該生產線由德國維特根集團的履帶底盤移動反擊式破碎和篩分設備組合而成,每小時可處理建筑垃圾300噸。
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獲得專利31項
一家從事渣土運輸的企業成功轉型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最大的秘訣是對科技研發的重視。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是“金科人”一貫的理念。李福安等人跑廣州、到昆明,與湖南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研究再生資源的專家對接,經過反復實驗,上馬了全國領先的全自動地磚、墻體材料生產線,進一步拉長了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條。許昌每年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經過資源化利用,“變身”為一塊塊環保標磚。
為了增強科技競爭力,金科公司與北京建筑大學、湖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院校聯合建立了研發中心、實驗室,并建成了河南省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該中心是國內首家專業開展建筑垃圾研發的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是目前國內同行業實驗、研發設備最齊全、最先進的研發中心。
目前,金科公司已獲得各種專利31項,參與制定了“再生骨料應用技術規程”、“循環再生建筑材料流通技術規范”等國家和行業標準;有八大類50多種再生產品完全達到和超過了國家產品質量標準;生產線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工藝、技術、裝備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實現了綠色生產、環保生產;年消耗建筑垃圾400萬噸,使許昌市區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率超過了95%。
主動適應市場,讓產品得到推廣應用
產品的推廣應用是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最后一環,也是關鍵的一環。
科技廣場被認為是許昌市未來的“城市名片”。記者在該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各種顏色的地磚拼接在一起,活潑生動且不失大氣和品位。再生地磚最大的優勢是顏色漂亮、透水性好、防滑,走在上面腳感好,尤其受愛好廣場舞等戶外活動的許昌人青睞。
據了解, 金科公司主動適應市場,根據建筑垃圾的特性和城市建設的需求,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結合公司的技術工藝、裝備情況合理布局,安排生產。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的質量,在工藝技術、質量檢測等方面齊抓共管,確保出廠產品質量合格率達100%。該公司生產的再生產品被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定為“新型墻體材料”,被河南省發改委認定為“資源綜合利用產品”。
為了讓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許昌市出臺了《關于做好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通過財政、稅收、投資等經濟杠桿支持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將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納入政府采購范圍。這些配套政策為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提供了保障。
創新,成就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許昌模式”
建筑垃圾的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在我國尚屬新興行業。
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資金、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推動“金科”成為全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領域的排頭兵,也使金科公司走出許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
目前,許昌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的經驗,已在河南信陽、安徽淮南、廣東廣州、江蘇蘇州等市推廣。北京、哈爾濱、武漢、長沙等國內60多個大中城市的相關人員到以上城市考察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許昌模式”,就是以創新為動力,主動出擊,政府、企業、社會擰成一股繩,最終成就了“政府無投資、企業得效益、環境無污染”的良性循環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