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江西省科技獎勵大會傳來消息,江西理工大學首次獲得兩項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其中“銨鹽體系白鎢綠色冶煉關鍵技術和裝備集成創新及產業化”項目新工藝正常運轉4年,使難處理的白鎢礦綠色分解總收率達99%以上,企業生產成本明顯下降,創新成果整體水平位居同領域國際前列。
“全面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學校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楊斌說,“多年來,學校科技人員堅持扎根企業、服務行業,始終把地方企業生產一線需求作為學校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鎢、銅、稀土等有色金屬產業是我國戰略性產業,同時也是省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受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影響,有色金屬產業市場前景不容樂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針對有色金屬產業改革對技術創新的迫切需求,江西理工大學組織開展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攻關項目。
“弱磁性礦石高效強磁選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就是其中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國內選礦技術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弱磁礦石選礦效率較低,強磁選礦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國內礦業改革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對此,該校聯合有色金屬企業,共同開展“弱磁性礦石高效強磁選關鍵技術及裝備”攻關。
經過多年攻關,研究團隊創新設計了選礦設備關鍵結構和工藝,所研發的強磁選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9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70%,徹底改變了國內強磁選機的落后局面。該項目于去年1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時隔一年,由該校參與攻關的“復雜稀貴金屬物料多元素梯級回收關鍵技術”項目,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團隊研發的系列創新成果,可使金、銀直接回收率達96%至97%,碲回收率達45%,硒回收率達95%以上,高出當前國際主流工藝4到12個百分點。
據統計,近5年來該校共承擔國家級有色金屬科研項目1200多項,撬動工業產值近百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8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