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瑪,藏語意為“百里挑一的富地”,而中國黃金集團所屬的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此進行的銅多金屬礦開發,真正讓甲瑪的藏族同胞們感到,他們生活在一片高原幸福地。
在西藏,拉薩無疑是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地方,而墨竹工卡縣則是拉薩所屬各縣的翹楚。
“全縣鄉親到拉薩看病不用帶醫療費,只需打通聯系卡上的電話,就會有人趕到病人所在的醫院去付賬。”華泰龍公司群眾工作部長康富珍(藏族)說,為不讓全縣鄉親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墨竹工卡縣在拉薩市開設了專門的醫療支付賬號,常年派駐兩名干部在拉薩負責協調鄉親們的看病事宜,并將聯系方式印制成聯系卡發放到全縣每個家庭。
康富珍算了一筆賬:自2008年投資建設到2015年底,華泰龍公司已累計上繳稅費5.18億元,“今后,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公司對墨竹工卡縣的經濟貢獻將會更大”。
外縣人羨慕墨竹工卡縣,而墨竹工卡縣人更羨慕甲瑪鄉的人。2008年被招入華泰龍公司、現已成長為群工部助理的格桑,介紹了他家的情況。
2008年前,全家8口人住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米,燈泡是家里唯一的“電器”。種26畝農田,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2008年,他和兩個弟弟先后被招入華泰龍公司,家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家分戶為4家,一年的總收入有六七十萬元,住房一家比一家大。”格桑說,“我和小弟弟的最小,是2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姐姐和大弟弟都是500多平方米的樓房。”
8年巨變,就因為三兄弟在華泰龍上班嗎?顯然,這并不是正確答案。
采訪完華泰龍公司的紀委書記方中華,記者找到了答案。
原來,甲瑪銅多金屬礦很早就已發現,之前就有多家民營企業進入礦區采礦。但開發多年后,甲瑪并未成為“百里挑一的富地”,而是成了一條爛石溝,礦業開發也背上“肥了個人、壞了環境、苦了鄉親”的惡名。
2008年,中國黃金集團入駐甲瑪礦區后,為改變這一狀況,充分發揮央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黨建責任,逐步讓黨中央帶領各族群眾走共同富裕、共同進步的政策在甲瑪落地生根。
“作為第一個進入西藏進行礦業開發的央企,中國黃金集團秉承做負責任的企業,建一座礦山、富一方經濟等一直堅守的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工作讓甲瑪鄉的藏族同胞真切體會到了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方中華先以甲瑪工貿公司為例進行了說明。
為了給甲瑪鄉藏族同胞打造一個致富的“造血機”,2009年12月,華泰龍公司在出資1600萬元收購甲瑪鄉原有松散無序車隊后,再墊資組織全鄉655戶3850名農牧民入股成立了甲瑪工貿有限公司,承擔華泰龍礦山運輸、環保綠化、勞務派遣等工作。到目前,農牧民群眾已分紅7次,金額達851萬元,戶均超過1萬元;工貿公司52名職工全部為藏族群眾,人均月收入4500多元。有300多臺甲瑪鄉群眾的車輛通過租賃方式參與礦山運營,現已從工貿公司領取費用2億多元。
“我家就買了一臺車,每年純收入最少時也有15萬元。”格桑說,“有的人家還買幾臺請人開,收入更高。”
有了這樣的“造血機”,甲瑪鄉親怎能不富!
而華泰龍的探索還在繼續——
實施惠民工程。他們始終堅持“和諧共建、造福地方”的指導思想,通過建立“有管理、有抓手、有制度、有保障”的“四有”扶貧工作機制,盡最大力量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累計投入公益資金1.2億元用于地方基礎設施、修橋鋪路、水利工程、捐資助學、幫扶解困等。
推行用工本地化。他們聯合縣勞動人事部門以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招收當地具有初、高中學歷的青年進公司工作,共安排336名甲瑪鄉藏族青年,約占職工總數的35%,其中公司正式員工247人、甲瑪工貿公司52人、公司保安37人。
搭建多種致富平臺。2012年初,華泰龍公司投資150萬元,修建了占地770平方米的甲瑪工貿公司有機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組織當地群眾種植蔬菜、水果和花木;引進民間建筑公司、加油站、物業公司參與礦山建設和服務。截至去年底,公司累計雇傭本地臨工6.8萬人次,支付臨時用工工資566萬余元。
開展各種幫扶活動。華泰龍公司6個基層黨支部與甲瑪鄉3個自然村開展“一幫一”結對子工程,每兩個支部幫扶一個自然村,公司高管和中層助理以上管理干部積極投入“結對認親交友”幫扶活動。截至目前,公司17名高管和6個黨(總)支部為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80余件,送去慰問品折合人民幣12萬余元;56名中層管理干部為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00余件,送慰問品折合人民幣3萬余元。
開展“三方共建”。華泰龍公司黨委開展企業、合作單位、地方鄉村基層黨組織的“三方共建”活動,現已投入6萬余元用于基層黨組織開展各種幫扶活動。在每年春節、藏歷新年到來之際,與合作單位黨組織、共建村支部黨員干部走進共建村的困難戶,對殘疾人、空巢老人家庭慰問,為他們送去了大米、面粉、食用油、磚茶、棉被等生活用品。他們還將二期擴建項目中造價24萬元、7.2萬平方米的綠化工程,分包給甲瑪鄉3個共建村的群眾集體栽種,使每人平均增收3000多元。
“在帶領當地藏族同胞共同致富的同時,我們還貫徹發展綠色礦業的理念,用事實讓人們相信即使在青藏高原這樣生態脆弱的地區,也是可以實現資源和環境雙贏的。”方中華說,2008年以來,華泰龍公司已先后投資1.8億元在礦區的綠化上,種植沙棘、青稞、藏達仁植物、移植草皮等面積達14萬平方米,紅葉李、小云彬、紫丁香、雪松等內地植物也在礦區安了家。
“目前,我們正在對一期露天采場進行復墾,最多三四年后甲瑪溝將長出面積達18.5萬平米的沙棘林。”方中華說,礦區從青海引進的沙棘4年就長到了2米多高,兩年就能掛果,“也許我們的這一探索還可為甲瑪鄉催生出一個新的沙棘產業來。”
談到家鄉的變化,格桑也感觸頗深。
“原來我們家的用電設備只有燈泡,現在彩電、洗衣機等電器都用上了。”格桑說。
身為藏族人,現在已成長為華泰龍公司副總經理的魯茸益新看得更為深刻:“華泰龍帶動了當地的民族團結進步。”
他以具體事例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說明——
首先,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甲瑪鄉距拉薩僅60公里,屬于半農半牧區,孩子的教育程度雖高于純牧區,但一般也僅讀到初中、高中就結束了。華泰龍招收甲瑪鄉青年進公司始終堅持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目的就是鼓勵藏族小孩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同時,還通過組織中小學生到公司參觀現代化生產線等措施,提升了小孩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欲望。
“原來我們村幾十年沒出一個大學生,現在幾乎每年都有考取大學的人,有時甚至一年還會考出去好幾個。”格桑說,他經常對弟弟妹妹說,以后要好好學習,力爭能進華泰龍公司工作。”
其次,現代技能的學習傳授。藏族青年招收進公司后,華泰龍公司先后從中優選出一批青年送到東北大學、中國黃金技校進行專業培訓,回來后這些青年已成長為各崗位的技術骨干。
“在球磨崗位時,我就能從球磨機的聲音中判斷出是否該換鋼球、該給機器加潤滑油。”格桑說。
再次,不斷增進民族認同感。被華泰龍公司職工親切稱為“阿旺大叔”的一位藏族保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從華泰龍身上,阿旺大叔看到共產黨為了藏族同胞過上好日子在真心實意地努力著,在58歲時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而在華泰龍的177名黨員中,少數民族黨員就接近1/3,其中藏族黨員就有4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