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國電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即著手進行超低排放改造,耗資4.4億元對污染治理裝置升級改造,日前已全部竣工完成。至此,該企業已成為西南首家率先實現國家“超低排放”標準的電廠,比國家節能環保規劃方案要求的西部地區2020年實現,提早了4年。

昨日,在國電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廠區看到,構造復雜的發電機組占據了近一半的廠區空間,三組30米-50米高的環保系統——脫硝裝置、除塵裝置、脫硫裝置聳立其間。“建廠時,公司已投入約7億元建設環保裝置,此次改造是對環保裝置的升級。”國電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卓煒中介紹,三大裝置均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技術。
改造完成后,發電廠的二氧化硫不高于35mg/m3;煙塵排放濃度不高于10mg/m3;氮氧化物排放濃度不高于50mg/m3,均在“超低排放”標準范圍內。據介紹,廠區所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會實時上傳至國控企業的在線監控平臺,并納入環保部門的監控。“我們將繼續做好環保設施維護,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卓煒中說。
典型企業:明達玻璃(成都)有限公司
投入2680萬建設環保治理系統
催化氮氧化物 將污染降至最低
明達玻璃(成都)有限公司位于金堂縣迎賓大道二段1號。廠區有兩根大煙囪,幾乎看不到有煙冒出。為了將生產污染降到最低,2013年,該公司投入2680萬元,建設了兩套環保治理系統——煙氣脫硝設備,對制造玻璃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進行催化還原反應,同時對煙塵進行電除塵,在現有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做到最優化。
據明達玻璃(成都)有限公司管理處經理陳永昌介紹,2012年,公司啟動了余熱發電工程,將玻璃窯爐產生的熱量進行轉化,每天的發電量將近10萬度,節約了能源,實質上也直接減少了污染。此外,2013年又投入2680萬元,建設了兩套煙氣在線脫硝設備,2014年7月正式投入運行,主要用于氮氧化物的減排。經環保部門24小時在線監控顯示,外排煙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遠低于國家制定的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時,該公司利用靜電除塵器把煙塵從煙氣中分離出來,大幅降低煙塵濃度,回收的煙塵作為生產玻璃的原料被再次利用。
據統計,僅今年1月至11月,除去故障檢查及保養、維護等,設備的有效運轉時間得到了最大化。前日,本是脫硝設備的檢修時間,為將污染降到最低,明達玻璃選擇推遲檢修,確保在重污染天氣期間,環保治理系統能夠正常運轉,并且號召家住成都市內的員工在重污染天氣期間,盡量少開私家車,乘坐公司統一安排的交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