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選煤在建設規模、方法種類、人才隊伍建設、學術活動開展、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等方面,均堪稱世界第一。但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煤炭賦存條件相對較差、煤質變化復雜、綜合機械化開采對煤的物理性質影響偏大、市場需求多變性強等因素,往往對選煤工藝路線的確定帶來很多難題,必然導致許多選煤廠出現建成之日就是改造之時的現象,有些選煤廠建設時考慮可變因素較多,改造起來相對容易,有些選煤廠由于對煤層煤質、用戶、外部環境等因素考慮不周,改造起來難度很大,甚至好的改造方案由于受現有條件影響難以實施,必然造成人力、物力、時間的浪費,此種現象在有些總包項目中顯得較為突出,對此應引起必要的重視。
結合國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政策的實施,選煤廠“定制式”生產模式將進一步發展,隨之帶來的是現有選煤廠技術改造項目越來越多。為了實現選煤廠技術改造少投入、多產出,少走彎路,還需要從項目設計、審批、技術論證等方面,做扎實細致的工作,特別是選煤廠設計“先天不足”的弊端需要進一步克服。下面結合某選煤廠增加末煤洗選談一些看法,供同行參考。
一、項目概況
1、現狀
該選煤廠建設規模10.00Mt/a。選煤工藝為:原煤經13mm分級,200~13mm塊煤重介淺槽分選,-13mm末煤不分選直接作為產品;粗煤泥采用弧形篩+煤泥離心機脫水回收摻入末煤產品,細煤泥采用濃縮+快開式隔膜壓濾機回收。淺槽分選精煤采用雙層脫介篩脫介脫水,脫介篩上層篩孔25mm,下層篩孔1.00mm,精煤分為塊精煤及末精煤。煤泥采用壓濾機回收落地銷售。
主要產品為:200-50mm洗大塊,Ad≤10.0%,供民用、化肥等;50-25mm洗中塊,Ad≤10.0%,供民用、化肥等;25-0mm混煤,供煤化工、電廠及鐵路外銷。洗后塊煤可以破碎后作為煤化工的摻配煤。塊煤、末精煤和混煤均可以采用火車和汽車外運。
2、改造的主要內容
增加末煤6mm脫粉環節,實現13-6mm重介旋流器分選。年新增入洗末煤2.50Mt。擴建濃縮及壓濾車間等配套工程。
二、項目提出的主要理由
1、滿足煤化工對原料煤的質量要求
礦區現有甲醇項目,需要原料煤170萬t/a,設計用煤質量為:灰分Ad≤13%,硫分St,d≤1.2%,水分Mt≤18%;達到最佳用煤質量為:9%≤Ad≤11%,0.5%≤St,d≤1%,Mt≤18%。
礦區現有烯烴項目,原料煤用量為300萬t/a。設計煤質要求:Ad≤13%,St,d≤1.2%,Mt≤18%;最佳用煤煤質指標為:9%≤Ad≤11%,0.5%≤St,d≤1%,Mt≤18%。
礦區現有煤制油原料煤設計煤質要求:Ad≤18%,St,d≤1.8%,酸堿比為2.8~4.5。最佳煤質指標為:12%≤Ad≤15%,0.5%≤St,d≤1%,Mt≤18%。
2、滿足煤化工經濟運行的需要
根據烯烴裝置實際運行情況,選取裝置平穩、滿負荷運行期間進行測算,當原料煤日耗煤量9800t時,灰分下降3.68%(Ad由16.59%降低至12.91%),甲醇產量增加160t;原料煤灰分由16.59%降低至15.97%,甲醇產量增加61t;原料煤灰分由15.97%降低至12.91%,甲醇產量增加99t。因此達到煤化工最佳用煤指標,能夠提升產品產量,增加煤化工的經濟效益。
3、保塊增效的需要
礦區塊煤銷售價格顯著高于末煤,由于末煤灰分20%左右,除將25-13mm末精煤配入化工煤外,需將部分塊煤破碎摻入。根據塊煤粒度不同,價格在490~670元/噸不等,若將其破碎后摻入末煤產品,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00元/噸。
上述分析認為,適當增加末煤入洗,符合礦區發展實際。
三、煤質特性
1、煤質特性
本井田煤芯煤樣煤質主要特征為:較高內在水分(Mad為9%~13%)、特低灰~低灰(Ad為7%~12%)、低硫(St平均小于 0.8%,其中一層煤硫分為2.04%)、中高揮發分(Vdaf為28%~37%)、低熱值(低位發熱量約4500大卡/kg)、低磷、化學活性強(950℃時對CO2轉化率α=81.8%~93.8%)、是良好的火力發電、化工、建材及民用煤。根據《中國煤炭分類》(GB/T5751-2009),為不粘煤。
2、原煤可選性
原煤灰分為19.57%,大于25mm含量30.96%,大于13mm含量44.7%,小于6m占39.20%,小于0.5mm為7.66%,其灰分為25.68%,高于原煤灰分,說明矸石有泥化現象。主要分選對象13-6mm灰分僅為14-15%。
浮沉特征為:小于1.4kg/L密度級含量占79.8%,大于1.8kg/L密度級含量占11.2%,中煤含量很少,當分選密度為1.7kg/L時,理論精煤產率為88.10%,精煤灰分為7.75%,±0.1含量為1.36%,可選性為易選。
四、選煤工藝
1、選煤方法及工藝流程
原有塊煤重介淺槽分選方案不變,年新增入洗末煤2.50Mt。結合原煤易碎、矸石易泥化的特點,末煤弛張篩6mm脫粉后,采用無壓給料三產品重介旋流器分選,該選煤方法和有壓給料相比,可以避免高速旋轉的泵對煤的破碎和泥化,充分發揮矸石排料口與原煤入料口相距較近,矸石從旋流器排出的運行線路短,有利于有效減輕矸石的泥化。
工藝流程為:-13mm末原煤進入馳張篩進行6mm干法脫粉,篩上物進入重介分選系統,篩下物直接作為混煤產品,篩下物也可以摻入精煤中作為洗混煤產品。
無壓三產品重介旋流器一段溢流經弧形篩和直線篩脫介脫水后,離心機二次脫水后作為精煤產品;二段溢流(中煤)經弧形篩和直線篩脫介脫水后,再經離心機二次脫水后摻入精煤產品,二段底流經弧形篩和直線篩脫介脫水成為矸石產品。
介質回收:精煤和中矸系統的合格介質合并回收,返回系統循環使用;稀介質分開回收磁選,精煤稀介質磁選后,精礦返回系統;中矸脫介產生的稀介質合并磁選后,精礦返回系統;精煤磁選尾礦和中矸磁選尾礦合并去粗煤泥回收系統。
粗煤泥回收:磁選尾礦進入粗煤泥濃縮旋流器,濃縮旋流器底流進入粗煤泥振動弧形篩,回收的粗顆粒用煤泥離心機脫水后摻入洗混煤。濃縮旋流器溢流、弧形篩篩下水以及粗煤泥離心機離心液均進入濃縮壓濾系統。
濃縮壓濾:煤泥水采用兩段濃縮,一段濃縮機的溢流直接去二段濃縮機,一段濃縮機的底流通過弧形篩+煤泥離心機回收摻入精煤;二段濃縮機底流采用壓濾機回收,煤泥直接作為產品;壓濾機濾液返回二段濃縮機,二段濃縮機的溢流作為循環水使用。
改造后產品為:洗大塊(200-50mm),Ad≤10.0%,供民用、化肥等;洗小塊(50-25mm),Ad≤10.0%,供民用、化肥等;洗精煤(25-0mm),9%≤Ad≤11%,甲醇原料煤;洗混煤(25-0mm),12%≤Ad≤15%,烯烴和煤制油原料煤;混煤(25-0mm),Ad≤20%,煤化工配煤、動力煤;壓濾煤泥供電煤摻配、煤化工鍋爐摻燒。
2、關鍵設備選型及系統布置
關鍵設備選型:6mm脫粉選用3臺30100型單層弛張篩,單臺處理能力500t/h;重介旋流器選用一臺φ1500/1100型無壓三產品重介旋流器、處理能力500~600t/h;新增2臺650m2壓濾機等設備。新建末煤脫粉及重介旋流器洗煤車間,擴建濃縮車間及壓濾車間。
3、項目投資
建設項目估算總投資12446萬元,其中:土建工程3311萬元、設備購置4937萬元、安裝工程2133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1386萬元、基本預備費 470萬元、建設期貸款利息208萬元。
五、對項目建設的主要評價意見
(1)結合現場實際,由于現有4臺三層弛張篩和兩套6.7m的淺槽在主廠房配套布置,再擴建一套淺槽場地受限制,無法擴大弛張篩面積,實現6mm以上全部進入重介淺槽洗選,因此,單獨設置末煤脫粉、無壓重介旋流器分選的選煤方法基本合理。系統布置簡潔合理,對現有生產影響較小,總體方案合理。
(2)現有塊煤系統采用4臺馳張篩進行13mm分級,部分篩板為25mm,現有兩臺進口6.7米槽寬的重介淺槽小時處理量為1340t,年可加工700萬t,現有塊煤淺槽加工能力發揮僅為設計值的60%左右,因此應該充分發揮現有4臺弛張篩的作用,增加加工成本低的現有重介淺槽入洗量,然后再合理確定末煤入洗量,相對更加經濟合理。
(3)根據旋流器入料浮沉資料,排出大于1.8kg/L密度級矸石后,理論精煤灰分8.2%。入洗煤的中煤含量很低(占入洗煤的3%左右),選煤廠最終產品不出中煤,三產品旋流器二段物料脫介脫水可供選擇有兩種,方案一是單獨脫介脫水后和精煤混合;方案二是讓其和精煤混合后脫介脫水。兩者產品結果一樣。按照方案一設計,對少量中煤配套選有脫介篩、離心機、磁選機、泵等設備,其缺點是設備選的多、系統布置復雜、廠房體積大、管理復雜、投資相對高,因此按中煤單獨脫介脫水設計是不盡合理的方案,應該重新設計。
(4)濃縮機一段底流采用弧形篩+煤泥離心機回收,與國內現有傳統的回收工藝不同。由于全廠的粗煤泥已經采用煤泥離心機回收大于0.25mm粒級,進入一段濃縮機的物料粗粒已很少,而沉降離心機可回收0.1mm以上物料。因此,一段底流回收煤泥方案應進行優化。
(5)產品計算應對計算指標加以說明,如篩分效率、分選密度、Ep值、粗煤泥截留粒度等數據。
(6)末煤洗選年增加煤泥24萬t(估計計算量偏低),全廠總煤泥量至少50萬t, 煤泥水分30%~35%,灰分為30%~35%,如何外運和銷售,應進一步落實用戶。
(7)由于泥化嚴重,選煤廠現有主廠房兩臺大型加壓過濾機閑置不用,占用主廠房空間大,如何利用部分設備及廠房空間,缺少方案,如果利用該空間再布置一套重介淺槽系統,增加兩套三層弛張篩,也是一個好的方案。
(8)每年約50萬噸煤泥,露天堆放,雨雪天氣,造成二次煤泥水污染,不符合環保要求,應有相應的環保措施。
六、問題探討及體會
(1)前幾年,重介淺槽選煤比較流行的一種布置方式是將13mm分級篩布置在主廠房脫泥篩上層,有些還采用干、濕合一的篩分系統,即:分級篩出料端1.2m為噴水脫泥段。這種布置相對簡潔。但實踐證明,調整生產、適應煤質變化的靈活性較差,特別是近幾年將香蕉篩改弛張篩,降低淺槽入洗下限,上述布置方案實施起來很困難。
筆者通過調研分析認為,近年來許多大型動力煤選煤廠運行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原煤水分、矸石泥化影響13mm分級,篩分設備面積不夠,想增加無空間,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原設計13mm以上入洗,最后只能改為25mm以上入洗,由于末煤質量不穩定,又要增加末煤重介旋流器系統。這種案例在我國多數礦區多有存在。因此,設置完善的原煤篩分破碎車間,13或6mm分級在原煤篩分破碎車間完成,應該是較好的設計理念,決不可以初期節約的一點投資,為后續生產帶來很大的弊端。
(2)關于經濟分析的真實性問題:目前有些項目建設,為了增加可行性(可批性),采用降低成本、提高售價的方式,使項目經濟可行。本項目評估結論為: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為35.95%,超過了基準收益率12%,稅后財務凈現值為22766萬元,大于零,項目具有較大的盈利能力。
但筆者初步分析認為,末原煤灰分19.57%,熱值4400大卡/kg,售價285元/t,其中13-6mm粒級灰分僅為14%~15%,末煤洗選后,不含高灰、高水煤泥,綜合產品煤灰分14.01%,估計降灰和增水相抵,熱值提高約130大卡,按每卡0.08元計,增加售價10.4元,售價應為285+10.4=295.4元/t,扣除增加的噸煤加工費7元,效益狀況較差。雖然對本項目的建設是必要的,但是,考慮各種風險、結合下游用戶的承受能力,以及提高塊煤銷售量,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科學合理的預測幾種經濟效益分析結果,供上級部門或者股東決策,應為立項之本。
(3)近年來,動力煤選煤廠增加末煤脫粉入洗的項目較多,在項目設計研究中,在煤炭富集地區,感覺最難以定論的是煤泥如何處理利用,最擔憂的是項目投運后有無效益、能否保證正常運行。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負責編制的煤炭洗選加工“十三五”指導意見中提出:鼓勵煤炭企業在動力煤洗選和選煤廠選前排矸方面,積極優先使用高效的干法選煤技術裝備。因此對于動力煤6mm脫粉后,能否采用復合干法分選,選出小矸石,也是值得選煤人研究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對干法選煤應用最積極的不是選煤專業人員,而是一些煤礦的采礦、機電和銷售人員,此類現象在新疆、蒙東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