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祁連山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的通知
甘政辦發〔2017〕19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現將《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
為切實做好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在以凍結方式全面停止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部署要求,差別化推進已設礦業權分類退出工作,制定本辦法。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穩妥有序推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設礦業權依法有序退出,全面徹底解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
二、退出原則
(一)全面退出法定界線。以環保部公布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以下簡稱“保護區”)范圍為準,停止保護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已設礦業權全面退出保護區。
(二)實事求是分類處置。區分礦業權出資性質、勘查程度、開采現狀、資源儲量等,按照“共性問題統一尺度、個性問題一礦一策”的思路,分類實施,有序退出。
(三)權利義務相互對等。充分尊重礦業權人正當訴求,合理補償礦業權人損失,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督促礦業權人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
(四)投入補償相應平衡。堅持勘查開發風險由礦業權人自行承擔,對符合補償條件的,以核定的礦業權人勘查開發投入成本為主,進行合理補償。
(五)協議優先平穩退出。鼓勵礦業權人通過注銷、扣除方式退出保護區,尊重礦業權人意愿,先易后難,協商解決存在爭議,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三、退出范圍
以2014年10月8日為節點,以劃定的保護區范圍為界限,對此前已設置的合法探礦權、采礦權和此后各項手續完備且已征得保護區主管部門同意設立的探礦權、采礦權全部退出。
四、退出方式、時限及適用條件
對保護區內已設置的礦業權采用注銷、扣除、補償三種方式分類退出。
(一)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探礦權、采礦權,2017年12月底前以注銷方式退出。
1.探礦權。
(1)探礦權人自愿放棄,申請注銷的;
(2)涉及財政出資的;
(3)2014年10月8日前已到期,經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核查,未依法提出延續申請的;
(4)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證明礦業權人未履行法定義務且整改后仍然達不到要求的;
(5)同一勘查階段已縮減面積延續3次或勘查面積小于1平方公里等不具備延續條件的;
(6)已提交地質勘查報告,但未提交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或經專家論證找礦成果無開采價值的。
2.采礦權。
(1)采礦權人自愿放棄,申請注銷的;
(2)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出讓采礦權年限已滿,未辦理延續的;
(3)2014年10月8日前已到期,經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核查,未依法提出延續申請的;
(4)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證明礦業權人未履行法定義務且整改后仍然達不到要求的;
(5)資源枯竭或沒有剩余服務年限等不具備延續條件的。
(二)對符合以下條件的探礦權、采礦權,2018年6月底前礦業權人可自愿申請以扣除方式退出。
1.探礦權。
扣除與保護區重疊區域后,剩余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探礦權,在扣除與保護區重疊區域后,辦理探礦權變更登記。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探礦權,按扣除區域面積占出讓面積比例退還價款。
2.采礦權。
扣除與保護區重疊區域后,剩余面積保有資源儲量能夠滿足最低生產規模的,在扣除與保護區重疊區域后,辦理采礦權變更登記,并退還扣除區域保有資源儲量價款。
(三)注銷、扣除方式退出之外的探礦權、采礦權,2018年12月底前以補償方式退出。
五、退出程序
(一)注銷式退出。
1.礦業權人自愿放棄補償、申請注銷的礦業權,由縣級人民政府督促礦業權人按照《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要求,按程序辦理礦業權注銷。
2.對符合注銷條件,但礦業權人不愿辦理注銷手續的,經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審核認定后,由發證機關予以注銷。
(二)扣除式退出。
1.探礦權。
(1)礦業權人在原勘查區域內自行確定扣除保護區范圍拐點坐標,經保護區主管部門核查位置關系并出具書面意見,由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分別出具履行法定義務及同意扣除變更的書面意見。
(2)礦業權人編制扣除后的勘查實施方案并經評審后,按程序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有效期自變更登記之日起計算。
2.采礦權。
(1)礦業權人在原礦區范圍內研究提出扣除保護區范圍拐點坐標,經保護區主管部門核查位置關系并出具書面意見,由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分別出具履行法定義務及同意扣除變更的書面意見。
(2)依據采礦權人提交的變更材料,發證機關對采礦權登記信息予以變更,核發有效期3年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自變更登記之日起計算。有效期內完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開發與恢復治理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編制評審工作后,方可生產。
(三)補償式退出。
縣級人民政府與礦業權人就補償金額協商一致的,簽訂補償協議,由礦業權人申請注銷。
對協商不一致的,按以下程序退出:
1.探礦權。
(1)縣級人民政府以公開方式依法選擇第三方會計核算機構,依據相關證據材料,對礦業權人的勘查投入進行核定;
(2)市縣政府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由市縣政府依據實際投入核定恢復治理費用;
(3)根據核定的勘查投入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費用,確定補償金額,由縣級人民政府與礦業權人簽訂退出補償協議;
(4)礦業權人按照《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第240號令)規定,按程序申請辦理礦業權注銷。
2.采礦權。
(1)縣級人民政府以公開方式依法選擇第三方會計核算機構,依據相關證據材料,對采礦權人的礦山建設投入進行核定;
(2)市縣政府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由市縣政府依據實際投入核定恢復治理費用;
(3)依據有償處置時的地質報告及礦山儲量動態監測年報,由發證機關確定剩余資源量和應退還價款;
(4)根據核定的礦山建設投入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費用和發證機關確定的應退還價款,確定補償金額,由縣級人民政府與礦業權人簽訂退出補償協議;
(5)礦業權人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第241號令)規定,按程序申請辦理礦業權注銷。
六、補償標準
按照自愿協商、合法約定優先原則,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據調查核實的勘查開采和履行義務等情況,與礦業權人充分協商,確定補償金額,簽訂補償協議。
協商不一致的,按照以下方式通過會計核算、資產評估確定補償金額:
(一)探礦權。
補償金額=勘查投入+(證載勘查面積÷首次出讓面積×已繳納價款)-實際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費用。
(1)勘查投入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法選擇的第三方會計核算機構,按照國土資源部《關于地質礦產勘查投入核算范圍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7〕150號)和《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準》(2010年版)、礦業權人提供的票據、認定的實物工作量等進行核定,包括銀行貸款利息。
無法提供票據或票據不齊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土、林業、環保、安監等部門日常監管資料,與礦業權人協商或依法委托勘查單位核定實物工作量和投入資金,并報請市級人民政府復核認定。勘查單位、市縣級人民政府出具的書面證明材料,可作為核定投入依據。
(2)探礦權人自行履行恢復治理義務并經驗收合格的,恢復治理費用按“0”計算;市縣政府實施恢復治理的,恢復治理費用依據實際投入予以認定。
(二)采礦權。
補償金額=礦山建設投入+保有資源儲量對應價款+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賬戶余額-實際產生的礦山恢復治理費用。
(1)礦山建設投入包括采選基礎設施設備和采選工程投入,但不包括礦區范圍之外的公路、水、電、通信等設施。煤礦礦山建設投入還包括經主管部門批準實施的資源整合、兼并重組費用。
礦山建設投入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法選擇的第三方會計核算機構依據采礦權人提供的票據進行凈值評估。
無法提供票據或票據不齊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發改、國土、林業、環保、安監等日常監管和批復驗收資料,與礦業權人協商或依法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核定實物工作量和投入資金,并報請市級人民政府復核認定。第三方評估機構、市縣級人民政府出具的書面證明材料,可作為核定投入依據。
(2)保有資源儲量依據有償處置時的地質報告及礦山儲量動態監測年報確定,應退還價款按保有資源儲量占有償處置資源儲量比例確定。水汽礦產退還價款按照實際開采年限與有償處置年限比例確定。
(3)礦山環境由礦業權人自行恢復治理的,恢復治理費用按“0”計算;市縣政府恢復治理的,恢復治理費用由市縣政府依據實際投入予以核定。
七、法律責任
(一)礦業權人通過虛報工作量、虛增投入資金等手段騙取補償資金的,收繳騙取資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第三方會計核算機構、評估機構、地勘單位等機構出具虛假報告,幫助礦業權人騙取補償資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根據本辦法履行職責過程中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八、實施責任
各級政府主要領導是保護區內礦業權退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市縣政府對保護區礦業權退出工作負主體責任,縣區政府是保護區礦業權退出工作的實施主體。市縣政府負責補償資金的籌措、補償金額的認定、支付,組織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初步驗收工作。
環保部門、林業部門負責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扣除式退出范圍的復核和認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礦業權許可證的注銷、變更和保有資源儲量價款認定等。
發展改革、安監部門負責配合市縣政府做好兼并重組、機械化改造、標準化礦井建設投入認定和煤礦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及協調保障。
九、資金籌措
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補償資金按照“市縣為主、省級補助、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的模式籌措。市縣政府整合交易收益、退還價款、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環境恢復治理等相關資金,完成礦業權退出補償工作。
省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支持礦業權退出,爭取中央返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收入分成部分,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