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選鈦生產線產量能由月產不足9000噸升至12000噸以上,他與團隊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洪彬在生產一線
“他是典型的科研大戶,短短數(shù)年,帶領科研設計團隊先后承擔科研項目30余項、設計項目20余項,創(chuàng)造利潤上億元。”
“他是專利牛人,這些年,他申請發(fā)明專利2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已授權發(fā)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
……
在許多人眼中,攀鋼礦研院選礦設計研究室主任王洪彬是一位被幸運之神眷顧的幸運兒。可有誰知道,幸運的背后是無數(shù)個日夜加班熬夜,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企業(yè)發(fā)展的攀登歷程。
“四走步”令其化蛹成蝶
2002年,王洪彬大學畢業(yè)到選鈦廠科技科擔任工藝技術員。在意識到自己的選礦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脫節(jié)時,他給自己制定了“增強內功四步走”的學習提高計劃。
多聽,熟悉選鈦生產工序,了解生產工藝狀況,傾聽崗位操作人員的操作心得;多看,針對選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強磁指標異常、浮選指標波動等現(xiàn)象,看操作工如何處理;多問,對設備參數(shù)調整、設備故障的排除等多問為什么;多思,隨身攜帶筆記本,對聽到的、看到的、問到的知識隨時記錄總結,認真思考哪些方法是最切實可行的,哪些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等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短短幾年時間,通過“增強內功四步走”,王洪彬掌握了選鈦“重選、磁選、浮選、電選”工藝技術,完成了從有理論知識的大學生到企業(yè)技術擔當?shù)娜A麗蛻變。
天平兩端,事業(yè)為重
青春就要有擔當。2010年,王洪彬調到礦研院工作僅半年時間,就主動承擔了“蘭營徐采場表外礦利用工程”施工圖設計工作。
為確保設計工作不影響工程建設,他利用休息時間消化前期資料,加班成了常態(tài)。即使是在2011年春節(jié),岳父岳母在攀過節(jié),他也僅僅陪老人在除夕夜吃了頓團圓飯。
在施工圖繪制的緊要關頭,王洪彬的父親來攀做冠心病手術,既要照顧父親,又要保證工作進度。他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在醫(yī)院陪護。父親手術當天,守在手術室外的王洪彬得知手術成功后,便匆匆趕回了辦公室。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懈努力,該項設計工程提前交出了施工圖,按時建成并順利達產,首次將廢石變成了礦石資源進行利用。
日夜奮戰(zhàn),碩果累累
礦山資源是鋼鐵企業(yè)的“命脈”。而紅格南礦區(qū)是攀鋼“新糧草”的接力地。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王洪彬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
2017年,為給攀鋼高效綜合利用紅格南礦區(qū)釩鈦磁鐵礦做技術儲備,他與團隊不知疲憊地在實驗室里做了上百次試驗。為了突破技術瓶頸,他“5十2”“白十黑”地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在第355次試驗之后,王洪彬與團隊創(chuàng)造性提出混合礦入選利用方式和鐵鈦分磨分選新工藝,“紅格南礦區(qū)釩鈦磁鐵礦選礦新工藝及裝備研究”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鈦精礦在攀鋼的產業(yè)格局和發(fā)展戰(zhàn)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了助力攀鋼鈦精礦產量登上國內“龍頭”地位,王洪彬與團隊針對選鈦回收率難以提高的技術瓶頸,積極開展“礦業(yè)公司選鈦系統(tǒng)科技攻關”。他與團隊深入白馬選鈦、江南綜合廠、選鈦廠等生產一線,深入了解技術指標情況,詳細比對工藝參數(shù)差異,積極分析和研究產生問題的原因,在各廠技術人員與現(xiàn)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找到辦法,使白馬選鈦生產線產量由月產不足9000噸升至12000噸以上。
王洪彬憑著自己對企業(yè)的忠誠和對崗位的熱愛,先后獲得攀枝花市第七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第五批高層次人才、第七屆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鞍鋼集團公司杰出青年崗位能手、攀鋼先進生產(工作)者、鞍鋼集團公司重大科學技術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