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中國礦業企業實施“走出去”經歷了成功、挫折和失敗,通過對礦業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存在的問題分析,從中啟發出一些有益經驗和對策。
一、我國礦業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1、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人短缺。中國礦業企業在“走出去”在海外并購上市中, IPMA依據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標準(IPMA Competence Baseline,)需要聘請具備簽字權的合格資質人簽署報告,為評審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在語言、國情和國內礦業標準與國外礦業標準的不匹配性等諸多因素,使中國企業并購上市交流中遇到很多困難,中國工作標準達不到國際標準的要求。由此在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急需具有國際注冊的職業工程師及合格資質人,有效指導中國企業按照國際標準開發運營,簽署證券交易報告意見。
2.中國礦業的運營管理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差距較大。礦業企業的相關管理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地質勘探、采礦優化設計、工程地質、環保評價和經濟評價等方面更為突出,怎樣縮小差距,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或在海外開發項目過程中,要達到國際標準符合國際礦業要求,是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企業在制定標準、生產管理和分析軟件上與國際接軌節,需要培養具有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人。(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簡稱IPMP)。
IPMP是對項目管理專業人員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的綜合評估證明,具有廣泛的國際認可度和專業權威性,代表了當今項目管理資格認證的國際水平,具有國際品牌價值。目前在全球30多個主要發達國家等同采用IPMP,國際各大公司已經逐漸將IPMP證書,作為其項目管理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國內IPMP證書也將作為各大企業對項目管理人員素質考核的主要參考因素,現在逐漸演變成對項目管理人員從業的基本要求和執業資格。根據需要適時從國際礦業市場引進部分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以形成傳幫帶的形式進行培訓,骨干力量達到國際化水平,形成國際化人才基礎。在地質勘探到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和閉礦的全過程之中,培養一批集團公司急需并緊缺的國際化人才,為集團公司“走出去”開發礦業和實現“一帶一路”構想提供人才保障。
3、中國礦產資源評估與國際礦產資源評估不能有效接軌。目前,在國際上應用的礦產資源行業主要標準有加拿大的CIM標準、澳大利亞的JORC標準、南非的SAMREC標準、中國香港的上市規則第18章標準、智利的IMEC標準、歐洲的PERC標準、蒙古的MRC標準、美國的SME標準、俄羅斯的NAEN標準和中國的標準。加拿大的CIM標準代表國際最好實踐標準,并被TSX之NI 43-101獨立技術報告所遵從。澳大利亞的JORC標準經2012年修改后,部分要求已同CIM和NI 43-101有效接軌,但在資質人的獨立性、推斷資源的利用和財務模型等的要求上仍存差距。南非的SAMREC標準被視為與CIM和JORC標準等同。中國香港聯交所執行CIM、JORC和SAMREC標準。智利、歐洲、蒙古、美國和俄羅斯的標準僅限于其局部國家和地區使用,且SME標準無需QP、目前尚未被SEC承認。中國盡管已于1999年從前蘇聯標準切換到目前的標準,但由于其不被國際儲量報告標準委員會(CRIRSCO)認可,因此必須下決心盡快制定中國礦山企業行業標準,以NI 43-101為代表的能體現國際最佳實踐的行業標準接軌,以滿足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4、衡量中國礦產資源行業標準與國際礦業標準存在差距。目前中國礦產資源采用的行業標準所與國際礦業的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地質勘探手段、資源和儲量估算與級別劃分、采礦設計優化理念與技術經濟評估方法等方面存在差距。中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如資源量估算與級別劃分、設計院提供的采礦設計與技術經濟評估等,很難被境外的咨詢機構和證券監管機構全部認可。其原因是源于中國對礦產資源行業的技術標準和行業管理政策和制度與國際通行準則存在理念上的分歧。因此,中國礦業企業在海外上市時不可避免地遇到必須符合目標證券交易所和所在國證監會標準要求的難題。例如,加拿大CIM標準的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執行的NI 43-101獨立技術報告規范。鑒于中國礦產資源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差異方面的缺口,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引進和培養具有地質、采礦、選礦、技經等專業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工作經驗的核心技術和運營管理人才,充實到企業國際技術中心,建立符合加拿大CIM標準和NI 43-101要求,對項目初步經濟評估、預可研和可研的流程和細則,提升國內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國際化水平,是中國礦產行業要建立標準體系和加強對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進行培訓是迫切需求,
5、國際通行的礦山設計方法在中國企業中尚未廣泛應用。礦山設計決定著礦山的經濟效益、運行效率、環保安全、科技水平等各個方面,其中計劃軟件在礦業項目的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礦山日常生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國內大部分礦山仍停留在用AutoCAD和Excel進行礦山設計和采掘進度計劃編制的階段。即使個別礦山購買了礦山設計專用軟件,也僅僅是有能力完成開拓系統的3D模型,而缺乏采場設計,更沒有開采計劃的動畫模型,從而也就談不上得到一個立足于礦床資源模型的可靠的采掘進度計劃。因此,在中國礦業企業推廣國際通行的設計方法迫在眉睫。
二、中國礦山企業“走出去”需要具備的關鍵條件
1、關鍵條件之一是需要組建國際化的團隊。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面臨諸多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資源風險、文化融合風險、社會治安、地區性疾病等,這些風險將一直伴隨著企業境外勘查開發的全過程。海外礦產勘查開發風險的錯綜復雜性與引發后果的嚴重性引起我們的重視。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對這些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實施科學的決策與管理,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或規避。了解周邊國家各種因素,組建國際化的團隊是成功關鍵條件。
2、關鍵條件之二是吸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中國周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多個國家,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進行資源收購過程中,在政治、法律、社會和文化差異甚大,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關鍵因素是人。由于語言、文化、國情等條件約束,多數中國礦業企業對于國外的各種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對于國際通行的礦山運作規律也缺乏充足深刻認識,導致中國礦業企業在收購過程中屢屢受挫,實踐證明組建了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吸引和培養精通國際規則,精通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國際化的專業人才是關鍵。用鮮明成功案例進行證明,吸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是走出去的重要性。
在擬收購澳大利亞某礦業公司在西澳的某金礦時,我對該金礦的資源、儲量和生產計劃進行了調查后,按“有無對比法”做出了“無項目時難以為繼,而有項目時不僅整體效果不好,而且增量效果也不好”的判斷,為礦業企業及時做出放棄收購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又如某企業在收購加拿大埃爾拉多公司旗下的貴州錦豐金礦時,指出對方在礦山設計、排產計劃和財務模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準確的判斷,為降低收購價格贏得了主動權。在海外項目中如,已主持完成了剛果(布)索瑞米銅項目按國內標準的基本設計和按加拿大CIM標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NI 43-101獨立技術報告成功在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發布。是我們擁有國際化的人才,利用在國際礦業公司收購經驗,推動中國礦業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不同金屬品種項目的并購和盡職調查活動,以國際通行的標準理念甄別項目,有效規避投資風險。
3、關鍵條件之三是推廣國外先進技術,提升中國礦山企業國際化開采水平。一是深入學習國外老礦區深部開采的關鍵技術和經驗,如到加拿大薩德伯里鎳基地進行學習,推進中國老礦山及部分新建礦山的深部開采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將國際領先水平礦山的連續開采新技術引進到中國的礦山企業中來,以便提高開采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到摩洛哥OCP集團學習,深入了解五個磷礦山連續開采工藝技術研究中所積累的經驗,開展技術創新,進行綠色投資,確定集團的國際戰略定位,為中國礦山技術改造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在中國的礦山大力推進定向鉆技術在礦山工程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和推廣。以便獲得巖石的節理分布特征,為礦山露天開采境界優化或地下開采開拓工程與采切工程設計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質參數,以確保礦山開采設計的合理化。
三、擁有優秀國際化人才資源,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化礦山建設
“一帶一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涉及外交、金融、投資、貿易等多領域,而礦山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承擔礦山項目建設的重任。需要大批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企業管理水平和通曉外語的“寬領域、多層次、國際化、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1、加強合作,有效整合人力資源。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世界潮流影響下,中國礦業企業要開啟“一帶一路”國際化礦山建設,必須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精通外語、掌握地域法律和文化和習俗的專業技術人才;將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方法引進來,促使我們的培養模式盡快達到一個新的水準;另一方面,中國的礦業要走出去,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培養高質量、國際化、人才。
2、引進具有國際知名礦業咨詢公司進行培訓,培養的本土化國際化人才。借鑒國際知名礦業咨詢公司的核心技術和項目管理手段,培訓參與海外資源并購和盡職調查的工程技術人員,使其能夠逐漸掌握技術經濟評估的精髓,在工作中適時發現項目的潛力和風險所在,以利發揮潛力和化解風險。例如,中國黃金集團已于2015年6月1-2日邀請世界知名礦業咨詢公司SRK的專家,對職工進行了礦業項目評估講座,收到了良好效果。將采用引進具有國際知名礦業咨詢公司和有國際工作經驗大型礦業公司的最前沿的核心技術和管理人才和國內培養的本土化國際化人才,以貴州錦豐、西藏甲瑪、內蒙古長山壕、剛果(布)索瑞米和吉爾吉斯庫魯、大湖為起點,逐步推進企業的國際化礦山的技術和運營管理水平。按CIM標準培訓地質勘探、可行性研究、礦山設計和采礦生產各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提高業務水平,使其能同時滿足國內外資源儲量分級與估算、可研內容和深度等規程規范從事相關工作和提供報告。
3、建立國際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借鑒國際大型礦業公司的運營管理經驗,在生產礦山建立適于生產發展的組織機構、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培養和提升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國際化水平,提高中國礦山的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通過完善體系,明確部門和員工的職責、工作流程和標準操作步驟,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
建立國際化的運營和技術管理體系,包括:1)地質信息管理系統;2)礦山設計、采掘進度計劃和生產運營礦石品位控制系統;3)露天、井下礦巖運輸及人員三維定位信息管理系統;4)露天邊坡和井下地壓監測信息管理系統;5)選廠自動化和化驗室信息管理系統;6)礦山生產報表和決策指揮管理系統。
4、培養具有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人。培養具有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簡稱IPMP)是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簡稱IPMA)在全球推行的四級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體系的總稱。IPMP是一種對項目管理人員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的綜合評估證明,根據IPMP認證等級劃分獲得IPMP各級項目管理認證的人員,將分別具有負責大型國際項目、大型復雜項目、一般復雜項目或具有從事項目管理專業工作的能力。
目前國內礦業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中急需要有廣泛的國際認可度的IPMP的國際執業資格人,簽署海外上市公司儲量信息披露的通函。解決中國礦業企業在境外上市不符合國際標準的問題,為“走出去”戰略的實現保駕護航。在海外并購中用國際礦業界通行的技術經濟評估手段和行業規則審核項目,為礦業企業篩選優質項目,規避投資風險。建立國際化專業隊伍、搭建國際化平臺和實現國際化標準。通過此團隊實施西藏甲瑪、內蒙古長山壕、剛果(布)索瑞米和吉爾吉斯庫魯、大湖等礦山的國際化運營和技術管理,并逐漸推進中國黃金其它礦山的技術和運營管理的國際化水平。
5、推進的人才生態系統,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向“四化”漸進。推進的人才生態系統向四化漸進。一是開放化,要有開放的視野,不拘泥于傳統用人路徑;二是數據化,要有效運用大數據的手段,更全面挖掘人才、更深切感知人才需求,更精準地運用人才;三是智慧化,要把人才的潛力激發到合適的地方,以智慧響應人才,以人才激揚智慧,實現智慧層面的人盡其才和才盡其用;四是生態化,最終形成一個人人有位和人人有為的局面,齊心協力地推動“一帶一路”具體項目向前推進的人才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