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大地上有一道雄渾壯美的綠色脊梁,這就是逶迤五千里的大興安嶺;在大興安嶺中段腹地的蒼茫林海中有一個充滿神奇的地方,這就是內蒙古月亮小鎮柴河。柴河鎮全域面積5688平方公里,總人口7665人。月亮小鎮是“中國最美村鎮”和“中國特色小鎮”,得名于該鎮境內與滿月形神相似的火山天池。柴河鎮有奇妙的火山巖地貌、七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壯觀天池景觀、最具特色的高山濕地、豐富的森林資源。 扎蘭屯市國森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二道河銀鉛鋅礦(簡稱國森礦業)就坐落在柴河鎮境內,是從誕生之初就植入了“綠色”基因的礦山企業 。
大興安嶺的火山噴發不只留下了美輪美奐的天池,更在這座神奇的小鎮里蘊藏了儲量豐富的多金屬礦產資源。在原始林區進行礦石的采選加工,本極具挑戰性,然而,國森礦業將“綠色循環”的理念放在礦山設計、建設、生產各環節的“落筆” 和“收筆”之處,實現了礦山生產對原生態的無打擾。更加促進了月亮小鎮人與自然、自然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共處,為打造內蒙古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提出了綠色礦山方案、貢獻出了國森智慧。
礦企入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崛起
國森礦業位于柴河鎮西北部44公里處,距柴河鎮干流綽爾河17公里,礦石探明儲量2300萬噸,遠景儲量將突破3000萬噸,以銀、鉛、鋅為主,極具開采價值。為實現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加速有色金屬探、采、選、冶、加一體化進程,國森礦業于2010年在呼倫貝爾市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推動下成立。國森礦業屬股份制企業,由內蒙古第三地質礦產勘察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岳陽開源礦業有限公司、內蒙古多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森工集團綽爾森林工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
國森礦業二道河銀鉛鋅礦2000噸/日采選項目經過幾年籌備,在2014年5月開工建設,機器的轟鳴聲雖然打破了綽爾河畔的靜謐,但更為這座原生態小鎮注入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新鮮血液。主要建設工程有選礦廠工程、尾礦庫工程、坑口設施、給排水工程、機修車間、綜合倉庫、炸藥庫、輸電線路、總降壓變電所、外部運輸柴河道路和廠區道路等工程。公用附屬有生活用水處理系統、區域鍋爐房工程、職工宿舍、職工食堂和浴池及礦部辦公樓等,項目概算總投資為 14億元。該企業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通盤考慮謀劃生產、生活、旅游、交通等方面建設,打造優質、精品礦山企業形象。2016年5月國森礦業二道河銀鉛鋅礦建成投產,全礦職工總人數 559 人,其中:中專學歷以上人員129人,碩士3人,工程師28人,高級工程師3人。
二道河銀鉛鋅礦開采為先露天后地下方式,選礦采用鉛鋅依次優先浮選粗精礦再磨精選工藝,產品為鉛精礦(銀富集在鉛精礦中)和鋅精礦。國森礦業資源可靠、技術領先、設備先進、環境優雅,公司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安全生產和依法開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自2016年5月投產至今,已完成工業產值32億元,稅收 9.7億元
循環支撐,實現綠色化無污染生產
我國工礦業幾十年的粗放式發展,給社會大眾造成的印象是“污染”,但站在新時代生態建設及工礦產品精細化需求的拐點,重新認識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是推進礦山企業能否生存的先手棋。國森礦業總經理劉福興先生談到,“循環經濟是平衡開發和保護的最重要砝碼,在推動優質產品制造的同時,實現了資源高效轉換和廢棄物的處理及再資源化”。國森礦業成立了專門的環保管理部門,并制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了HSE環境管理體系建設。項目建設堅持環保“三同時”原則,從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水資源角度出發,配備了相應的環保設施,目前,環保工程共投資4570.78萬元。
鍋爐脫硫除塵裝置改造工程采用一級渦輪增壓湍流除塵脫硫塔進行傳質,通過在塔內建立湍流傳質場來加大傳質系數,從而達到有效除塵脫硫,排放優于《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14)相應限值要求;采場采用帶捕塵罩的KQG150潛孔鉆機,使用乳化炸藥,起爆方式采用微差非電導爆管,同時配備灑水車用于降塵;選廠的破碎和篩分車間實行密閉,并采用灑水噴霧降塵,在破碎機、篩分機上安裝集塵罩并配套安裝袋式除塵器;對化驗室和火試金實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和酸氣,采用DBS復合吸附劑治理酸廢氣凈化器及高效沉流式濾筒除塵器處理,經治理后廢氣排放達到《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25466-2010);排土場與尾礦庫實行定期灑水、分區堆放、及時碾壓,達到設計標高的庫區及時進行植被恢復,并設置500m衛生防護距離。
礦坑涌水經過對懸浮物沉淀、過濾、殺菌處理后,達到《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T18920-2002)限值要求再作為生產用水和降塵用水,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了集水輸送水處理工程;選礦廢水全部循環利用,車間全部為水泥防滲地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跑冒滴漏水全部回收利用;尾礦漿從主廠房出來后,經過濃縮、壓濾成尾礦濾餅,尾礦水從壓濾車間直接送回選廠重新利用,整個尾礦庫區投資3863余萬元,全部鋪土工膜,防止工業廢水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尾礦砂子排至尾渣堆場后分區堆放、及時碾壓及定期灑水,以避免揚塵發生。尾礦庫周圍設置圍欄和警示標志,禁止人畜進入;整個礦區在服務年限內廢石除部分用于基建工程外其余排放在地表廢石場,排土場的地表植被土剝離后統一堆放,用于對最終形成的排土場臺階裸露面、坡面進行覆土,并撒播草、樹籽綠化;公司現場所產生的廢油全部集中收集存放,地面硬化做防滲處理,定期由當地企業統一議價回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送至柴河環衛部門按要求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產生的污泥運送至尾礦庫堆存,疏干水沉淀池的污泥運至選廠作為生產原料綜合利用,爐灰渣除用于尾礦濃密車間水處理的剩余部分運往尾礦庫堆存。同時,本項目采礦選礦產生的噪聲值,廠界噪聲值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
2017年2月15日,扎蘭屯市國森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二道河銀鉛鋅礦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由呼倫貝爾市環保局驗收通過。驗收通過后,在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環保局委托第三方對該企業進行日常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國森礦業加大企業自行環境監測力度,并與內蒙古嘉誠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負責企業日常環境監測。
生態保護,綠色礦山才是金山銀山
“守住綠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銀山”的治國理念,為礦產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的時代劃下了醒目的句號。國森礦業是伴隨著習近平新時代的生態文明理念而開工建設的,從企業股東到一線工人,在礦山奠基的那一天,就把“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改善生產力”的改革論斷記在腦里、刻在心里、落在山里。
自2017年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以來,綠色礦山建設升級為國家行動,是一次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政治任務。《實施意見》明確了煤炭、石油、有色等7個行業的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倫貝爾市也相繼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國森礦業各級領導和部門對綠色礦山建設將給予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自治區及呼倫貝爾市要求的建設標準,爭做國內綠色鉛鋅礦山的先行者。
2017年,該公司已投入770萬元對生活區、工業區、礦區道路邊坡、腐殖土堆存場、尾礦庫區域等進行地面硬化17200m2、植樹1000多棵,栽花4200多株,復墾統計17萬平方米。置身于國森礦業廠區的每個維度,綠色與清爽總能與周邊山林的郁郁蔥蔥交相輝映;造型現代的廠房、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為原生之美妝點了現代元素;湛藍的河湖里總能看到暢游嬉戲的水鳥魚蟲。本項目生態環境恢復目標為:擾動土地整治率達到97%、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96%、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0、攔渣率達到98%、林草植被恢復率達到98%、林草覆蓋率達到75%,爭取在兩年內建成綠色環保礦山和花園式礦山。
為進一步保障綠色礦山建設的規劃執行力度,高效能完成預定目標,國森礦業從組織建設、體制機制建設、資金等方面進行了重要保障。國森礦業將項目自身對環境的污染控制在當地環境能夠容許的程度范圍內,項目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符合當地的環境保護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同時,在林區作業,該企業把森林防火作為安全生產的第一要務,建立相關的組織,健全防火管理制度,成立應急防火隊伍,加強宣傳和教育,確保防火任務的完成。
和諧發展,帶動城鎮經濟社會共贏
和諧穩定的基本面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社會效益不是在經濟效益發展后再去考慮的問題,而是需要前置考慮和協同發展。能否共享發展紅利,才是衡量一個企業“高質量發展”含金量的指標。
國森礦業自建廠以來,一直秉承構建綠色礦山、和諧家園的經營理念,在追求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鄉鎮經濟增長,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條件。企業自開工到現階段在職人員中,來自柴河鎮、塔爾氣鎮、綽源林業局以及周邊林場的職工共107人,占公司總人數的26%,解決了林場改制后的職工就業難題;企業所需生活物資及生產材料,均采取就近采購原則,帶動周邊城鎮的經濟增長;國森礦業每年投入8萬元用于冬季清理柴河杜鵑嶺路面積雪,改善當地交通狀況,保障當地居民安全出行;對周邊一支溝林場、敖尼爾林場免費供電,為確保安全將線路電線桿由木質改為水泥桿;公司在2015年與柴河鎮政府共同設立”國森獎學金”,現已累計表彰貧困家庭優秀學員86人,累計發放獎學金6.4萬元,支持當地教育事業發展。支持政府各項扶貧工作,捐助扶貧30萬元,是呼倫貝爾岳泰多金慈善基金會主要捐助伙伴。目前,國森礦業正在與柴河鎮政府商討關于開發柴河風景區的相關事宜,并于2016年9月13日在柴河召開座談會,雙方均有意向推動柴河旅游事業的發展,帶動當地旅游事業,達到地方與企業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