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欽州市市轄城區砂石資源開發專項規劃(2016~2020年)》出臺,要求:嚴格控制采礦權數量。進一步壓縮礦山數量,到2020年市轄城區砂石資源采礦權總數控制在22個(約束性指標)。集中開采,規定最低開采規模。廣西欽州花崗巖潛在資源儲量10億噸以上,2015年登記上表礦山保有資源儲量為5042萬噸。建筑用石灰巖礦區預測資源儲量大概在8000萬噸左右。
廣西欽州市轄城區內花崗巖侵入明顯,花崗巖礦產分布廣泛,是市內主要的建筑用石料礦產;建筑用灰巖主要分布在大寺、小董一帶,現已基本采空;建筑用砂巖主要分布在久隆、平吉、新棠一帶,康熙嶺尖山一帶亦有分布,開發利用較少。
花崗巖潛在資源儲量10億噸以上,2015年登記上表礦山保有資源儲量為5042萬噸。
建筑用砂巖礦產零星分布,資源潛力不大,2015年登記上表礦區保有資源儲量280萬噸。
建筑石料用灰巖主要分布于欽北區小董鎮的多隆村、那蘭村和大寺鎮的屯強村一帶,為建筑用石灰巖礦區預測資源儲量大概在8000萬噸左右。
砂石開發利用現狀
規劃基期,欽州市轄城區內共有砂石采礦權99個,其中建筑用花崗巖采礦權51個,建筑用石灰巖2個,建筑用砂巖3個。
欽州市轄城區建筑石料用花崗巖礦山的設計生產規模集中在10萬噸~30萬噸/年之間,平均為18萬噸/年,礦山平均占用資源量174.44萬噸,資源量少于100萬噸的礦山占比53%,80%的礦山占用資源量小于平均數;礦山平均面積0.042平方公里(63畝),最大的0.215平方公里(322.5畝),最小的0.009平方公里(13.5畝);設計生產能力合計為860萬噸/年,2015年開采量合計為176.53萬噸/年,工業總產值3927.75萬元,占市轄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的0.0898%,平均每噸礦山產值22.25元。
建筑用砂巖礦山的設計生產規模在5萬噸~20萬噸/年之間,平均為14萬噸/年,設計生產能力合計為70萬噸/年,僅一個礦山處于生產狀態,2015年開采量合計為2萬噸/年,工業總產值600萬元。石灰巖礦山的設計生產規模在20萬噸左右,設計生產能力合計為40萬噸/年,礦山均處于停產狀態,開采量為零。
未來資源需求預測
基于十三五時期欽州市主要項目工程,以及歷年產量數據等因素分析,規劃期間全市項目工程量相比“十二五”時期預計略有增長,預測欽州市建筑用石料約700萬噸(其中花崗巖需求約450萬噸/年,建筑用砂巖的需求約250萬噸),大致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約150萬噸,園區建設100萬噸,城市建設每年200萬噸,其他建設為50萬噸,以及每年外銷200萬噸。磚瓦用頁巖礦需求約400萬噸,其中園區和城市建設約為300萬噸,以及每年外銷南寧、北海、廣東湛江等地100萬噸左右(4億標磚)。
2020年目標
1、嚴格控制采礦權數量。進一步壓縮礦山數量,到2020年市轄城區砂石資源采礦權總數控制在22個(約束性指標),磚瓦用頁巖礦山縮減至30個以內(預期性指標)。
2、開發利用結構顯著優化。大力提升礦山生產規模,規劃期間,欽州市市轄城區內新建砂石資源礦山最低生產規模達到50萬噸/年,新建磚瓦用頁巖礦礦山達到20萬噸/年;已有礦山逐步提高生產規模,到2020年全部達到最低生產規模要求,全市砂石礦山實現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50%,2020年市轄城區年實際開采砂石總量預期達到1100萬噸,其中石材料700萬噸,頁巖礦400萬噸。
3、大力建設綠色和諧礦山。加大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新建和在建砂石礦山要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產礦山要加大環保投入,做到“邊開采、邊治理、邊復綠”,做到開采區、加工區、運礦通道環境干凈整潔、井然有序,礦山面貌顯著改觀,到2020年綠色和諧礦山比例達到30%以上,綠色礦業格局基本形成。
嚴格控制礦山數量
保持?礦石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相適應,禁止大礦小開。嚴格按照上級下達指標控制礦山數量,到2020年欽州市市轄城區砂石礦產采礦權數量不超過22個(約束性指標),磚瓦用頁巖礦不超過30個(預期性)。
嚴格執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提高中大型礦石比例。欽州市轄城區內新建建筑石料用花崗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建筑用砂巖礦山最低生產規模為50萬噸/年。已有礦山逐步提高生產規模,到2020年全部達到最低生產規模要求。
積極配合城區、工業園區建設,到2020年,欽州市轄城區磚瓦用頁巖礦山力爭縮減到30個以內(預期性指標),新建磚瓦用頁巖礦礦山最低生產規模為20萬噸/年;已有礦山逐步提高生產規模,到2020年全部達到最低生產規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