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臺新型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誕生于1958年,是在河南洛陽礦山機械廠(現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一金工車間主任焦裕祿帶領下制造完成的,寫就了我國機械制造史上的光輝篇章,成為焦裕祿精神的代表性實物。該提升機在豫西的觀音堂煤礦服役近50年,2015年回到它的誕生地,現在已被作為企業新增的一處工業文化遺產,與焦裕祿銅像、焦裕祿大道、焦裕祿事跡展覽館一起,成為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1月,新中國第一臺新型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完成歷史使命,榮歸故里。中信重工供圖
1958年春,洛礦黨委發出“邊基建、邊生產,試制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向五一節獻禮”的號召。這個任務落在了一金工車間。作為車間主任的焦裕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和壓力。在他看來,一金工生產的不僅是新中國第一臺先進的提升機,更是億萬中國人的勇氣和志氣。
此后的日日夜夜,焦裕祿始終堅守在車間,和工人一道奮戰在一線。他通宵達旦地在辦公室翻閱圖紙、資料,制定措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術人員、老工人把整臺機器上千個零件,從圖紙資料、工藝規程,到工具準備、材料準備、外協零件準備等,一件一件地進行熟悉,連一個小螺絲釘都不放過。一次,焦裕祿發現提升機的整鑄齒輪加工過不了關。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焦裕祿兩天兩夜守在滾齒機旁,一邊幫工人干活,一邊細心地觀察,計算裝卡方法、滾齒周期、吃刀量、輔助時間等,和工人一起改進工藝、提高效率。
提升機投產后,從毛坯加工到裝配,還存在很多的技術難題,其中澆注減速器和卷筒的軸瓦就是一個。提升機的卷筒和減速器按前蘇聯圖紙,用巴氏合金軸瓦滾動。軸瓦是由瓦殼(鑄鋼材料)和瓦襯(巴氏合金材料)澆注組合的。問題是瓦襯與瓦殼由于澆注問題,不能完全貼為一體,敲一敲是兩層皮聲音。這種瓦轉到裝配,進行刮研時,視為不合格,就給挑出來報廢,其比例很大。當時,澆注軸瓦是在技術員指導下,工人們摸索著干的,開始用焦碳爐先加熱瓦殼,再澆注,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是受熱不勻,改用粗式電爐加熱,瓦殼效果稍好一些,但澆注出的瓦,還有不粘現象。
軸瓦澆注難題不解決,直接影響提升機的生產周期。對此,焦裕祿就組織干部、技術員和工人組成“三結合小組”,分析研究攻關,最后決定用離心澆注的辦法進行試驗。
得知使用離心澆注,有人說:“使用離心澆注這么大的軸瓦,太危險了,連外國人都不敢用,咱能行嗎?”焦裕祿卻說:“外國沒有的,咱就不能有嗎?咱們中國人現在正在做著前所未有的事。”接著,他對攻關小組的于盛華和李帥央說:“你們只管大膽干,有什么困難,車間會支持你們的。”
于盛華在試驗時,需要一臺車床來測定轉數,當時車間里管設備的怕把機床弄壞,拖著不給。焦裕祿知道后,馬上作出決定:“給他們騰出一臺車床來。”在制造離心澆注機時,焦裕祿反復強調要注意節約,不要浪費。
試驗時,焦裕祿親臨現場,要求試驗人員戴上長筒手套和保護眼鏡,先進行外殼空運轉。在確定裝卡裝置沒問題后,再澆注巴氏合金。經過連續試驗,軸瓦終于達到了100%的合格率,突破了生產關鍵,為以后的大批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提升機大齒圈加工時,3.2米立車上的車刀質量出了問題,卡了殼。經過幾天認真的思考,焦裕祿決定深入發動群眾,依靠大家的力量來解決刀具問題。試驗成功后,焦裕祿還在車間舉行了一個“刀具表演”,連前蘇聯專家都心服口服,向中國工人豎起了大拇指。
在制造新型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的日子里,焦裕祿一連50多天吃住在廠里,帶著大家連軸轉,自己常常是一個饅頭加一碗水就是一頓飯。夜里,他就在車間的長條板凳上一躺,蓋上棉衣瞇一覺。那時,焦裕祿有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直不起腰來。可他從來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實在疼得抗不住了,就順手從兜里掏個蘇打片放到嘴里,算是治病了。看到焦裕祿連續熬夜、胃病發作,工人們懇求他回去休息一會兒,可焦裕祿卻風趣地說:“不要緊,我頂得住。屁股和板凳結合得多了,腿就會軟,人就會懶,就會和工人疏遠了。”幾個月下來,焦裕祿熬得雙眼血紅,兩腮凹陷,整個人又黃又瘦。工人們都說,提升機上的每個零件里都滲透著焦主任的汗水。
在焦裕祿的帶領下,一金工車間只用了3個月就試制成功了新型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在我國的機械制造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