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中國礦產地質志”項目所屬課題“中國鎢礦產地質總結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項目全面總結了中國鎳礦產地質勘查和專題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全國層面上反映中國鎳資源狀況、鎳礦勘查成果、鎳礦床地質特征、鎳礦成礦規律及相關研究成果;劃分了中國鎳礦類型,探討了中國鎳礦的地球化學特征、時空分布特征,利用礦床成礦系列理論,對中國鎳礦的成礦規律進行綜合研究。
課題組全面完成《中國礦產地質志·鎳礦志》研編。總結了中國鎳礦的發現和勘查歷史、開發利用情況等,查明了中國鎳礦資源的稟賦特征,分析了中國鎳業的基本狀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探討了鎳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和趨勢,為鎳礦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首次分地區(西北、華北、東北、西南、中南、華東)系統論述了鎳礦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對29個典型礦床的發現和勘查簡史、區域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成礦預測和找礦方向等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為鎳礦床的研究樹立了“模板”;在全國劃分出30個成鎳帶,重點論述了16個Ⅲ級成鎳帶的成礦條件與勘查進展,首次厘定了與鎳礦有關的18個礦床成礦系列(組)和23個亞系列,對主要成礦系列進行了論述,并建立了中國鎳礦成礦譜系。
在“小巖體成礦”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小異常找礦”的新思路,有助于指導鎳礦的深部找礦。提出了中亞東西向“成鎳超帶”的概念和“大Y型空間分布格局”的認識,并認為其成因受到地幔成鎳巖漿脈動與多旋回造山運動聯合作用的制約。中國北方鎳礦大體上呈東西向分布,而中國南方的巖漿型銅鎳硫化物礦床則呈南北向分布,東西向成鎳超帶與南北向成鎳超帶交匯于甘肅金川鎳礦(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因此,中國大部分鎳礦的分布形成Y形空間分布格局,是地幔物質長期脈動與多旋回造山運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次通過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初步證明中國最古老的鎳礦形成于太古宙,其形成可能與太古宙綠巖帶有密切聯系,并提出了尋找與新太古代綠巖帶有關鎳礦的新方向,深化了對中國前寒武紀成礦歷史和構造演化歷史的認識,拓展了中國鎳礦的找礦空間。
深化了對部分典型鎳礦床的研究程度,對其成因機制、成礦模式和找礦方向提出了新的認識。每個典型礦床分別從礦床概述、礦區地質概況、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5個方面進行討論和研究。深入歸納總結全國30個成鎳帶的勘查成果并探討其成礦條件,提出今后勘查工作部署的建議。
進一步深化了鎳礦成礦系列的研究,修正了以往一些因為缺乏同位素年代學資料而厘定有誤的成礦系列,并新增加了新太古代與鎳礦有關的成礦系列,提出了鎳礦成礦系列疊加與復合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