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社會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專注關停礦山恢復治理工作、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通過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全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景美的生態環境。
1、平陰縣
青山重披綠,綠水煥新顏。初夏時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平陰喬莊礦山恢復治理現場,是濟南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子項目之一。施工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殘留山體、斷崖、采石水坑,使曾經滿目瘡痍的山體如今被苗木覆蓋,常年積水的采坑利用為水塘,煥發出勃勃生機。平陰縣已完成生態保護修復和礦山復綠43處,共投入各級資金1.16億元。

為更好地落實生態保護修復和礦山復綠,平陰縣編制印發了《平陰縣廢棄礦山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整治原則,治理方法,方法步驟和保障措施。嚴抓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管理規范,形成了五項工作機制,保障了工程順利實施,按時完成。
2、章丘區
章丘區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章丘區的礦山生態修復現場,施工方通過對殘余破碎山體機械排險、場地整平、渣石倒運回填、客土回填、坡面綠化等施工方式,共治理廢棄礦山面積約413.9754公頃。充分結合土地整治,采取立面披綠、平面造地的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通過治理原來采坑遍布、生態惡化的礦山環境,變為耕作質量好、產出效益高的良田。經初步統計,采取此類方法開展治理的有10處,整理土地面積35.3093公頃。

3、市中區
市中區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指導思想,一直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工作,全區按照上級關于開展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有關安排和部署,積極籌措財政資金6000余萬元,先后進行實施了市中區小嶺村東山地質環境治理、石方峪隧道上方地質環境治理、山東大學興隆校區東北側地質環境治理等多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開展危巖體清理、排險、掛設防護網、渣土內倒及回填、種植土回填、砌筑擋土墻、苗木綠化等措施進行恢復治理,對裸露的破損山體進行全面綠化整治和生態修復,共完成治理綠化面積80余公頃,提高了山體植被覆蓋率,有效改善了山體地質環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小嶺東山地環境項目治理后效果

山東大學興隆校區東北側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治理后效果
小嶺隧道上方是一處關停的采石場,山體下方就是二環南高架東延,來往的車輛較多,山體開采后留下的破損立面由于沒有植被綠化,山體裸露,既不美觀,影響了周邊的生態環境。為有效改善該處山體地質環境,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對該處重要道路沿線的山體進行了系統治理和綠化,完成后,山體面貌和生態環境的到明顯改善。這是近年來市中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一個縮影。
4、萊蕪區
萊蕪區立面披綠、平面造地,讓礦坑變耕地,田野披綠裝。萊蕪區許家溝山砂礦,充分結合土地整治,采取立面披綠、平面造地的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原先采坑遍布、生態惡化的礦山環境,經過持續治理,如今變為了耕作質量好、產出效益高的優質良田。

許家溝山砂礦原貌
在許家溝山砂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現場,放眼望去,曾經坑塘遍布、高低參差、雜草叢生山體如今平整規則、平臺錯落有序,裸露土地全部變了“新樣貌”。自環保督察以來,萊蕪區對全區破損山體進行全面排查,并開展地質環境修復治理,萊蕪區許家溝山砂礦治理就是其中一項。此次山體整治共完成了廢棄礦山治理面積約320余畝,其中復墾為耕地面積約300畝,其中治理區域內原有工礦廢棄地面積約255畝,治理后新增加耕地就有255畝。
經初步統計,濟南采取此類方法開展治理的有40余處,整理土地面積3000余畝。其中包括萊蕪區大漫子村,該村風化砂資源豐富,歷經多年開采,礦區內陡崖、深坑遍布,生態破壞嚴重。經研究,對該地進行綜合整治,2019年2月全面竣工,累計挖填方量130余萬方,治理面積760余畝,新增耕地500畝,使原先靠天吃飯的9等旱地變為7等水澆地。

大漫子村治理后
萊蕪區大漫子村治理后,流轉土地400畝,種植黃煙300畝、雜糧及中草藥100畝,使原先無法利用的廢棄礦山變為優質莊園,吸納當地富余勞動力進園工作,大漫子村集體每年可增收近30萬元。在周邊生態環境恢復的同時,帶動當地脫貧致富,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截至2020年底,濟南市共完成礦山復綠32處,完成2013年以來關停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101處,完成“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23處,全面完成了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任務。
據介紹,在今后的工作中,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督導各相關區縣,采取綜合措施,確保治理整體效果。發揮好牽頭抓總的作用,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寬工作思路,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金,推動破損山體治理、山體生態修復工作扎實開展。加強現場管理,杜絕盜采發生。在治理過程中,要通過人防、技防、物防,加強工程現場管理,進行全方位監管,嚴防盜采現象發生,確保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努力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兼得,為社會,進一步提升生態修復能力,為人民,進一步提供優質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