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心村山頂遠眺,只見昔日地表裸露、支離破碎的廢棄礦山,通過實施清表除險、覆土修復、綠化種植、道路鋪裝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如今已變成一片片綠地和標準農田。這是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文亨鎮田心鐵礦廢棄礦山治理后帶來的新變化。
據連城縣自然資源局一級主任科員吳焱輝介紹,昔日無人問津的廢棄礦區,如今已成為連城縣城區及周邊村鎮群眾的網紅打卡地。經過工程治理后的廢棄礦區,不僅處處藏綠,而且還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修復后的礦區
1因地制宜 礦區復綠
位于閩西腹地的連城冠豸山是福建省著名風景區,素有“客家丹霞第一山”之譽,是中國典型的單斜式丹霞地貌。為實現景區內山清水秀,連城縣遵循“宜綠則綠、宜耕則耕、宜景則景”的方法,充分結合上位規劃,對山林資源、礦山復綠以及耕地開發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田心鐵礦礦區位于閩江流域支流源頭區域的連城縣文亨鎮,與冠豸山風景區遙相呼應,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自1958年開始小規模民采,2014年停止采礦。”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文亨田心鐵礦廢棄礦山綜合整治項目經理傅炳炘介紹說,由于礦區長期無序露天開采,導致礦區地表植被破壞,土壤貧瘠,原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喪失。加之原露天采場經雨水沖刷侵蝕,裸露地表面積近35萬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一遇汛期來臨,高差110多米的高陡邊坡,有隨時崩塌的災害隱患,對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總投資達1.18億元的田心鐵礦廢棄礦山綜合整治項目,是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也是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之一。整治面積1890畝,由連城縣文亨鎮作為業主單位,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項目采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土地復墾工程和輔助工程相結合的治理模式,以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區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修復等為重點整治內容,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草各元素,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文化特色,在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同時,因地制宜設計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特色產業發展方案,實現生態保護修復與旅游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全程參與項目施工的傅炳炘對此項目如數家珍。
“該項目自2019年8月實施以來,我們對地質災害最可能發生的三個采礦區,采用削坡減載、加固邊坡、恢復植被等方式進行治理。”傅炳炘介紹。
在高陡邊坡區域,項目采用8米一級平臺進行削坡減載,平緩破碎地形區域進行削填結合平順整理。對坡頂周邊環繞設置截水溝,每級平臺砌筑平臺排水溝,坡面設置急流槽,坡面深層地下水采用軟式排水管導出到平臺排水溝,坡頂周邊環繞設置截水溝2952米,各放坡平臺設置排水溝6443米,從而構成完整的截、引、排水系統。同時針對不同地質情況分區域進行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體系加固、漿砌片石骨架加固等不同形式的坡面加固。
為加固坡腳,項目組根據坡面實際情況實施毛石混凝土仰斜式護腳擋墻加固,之后按不同地質情況采取不同的復綠措施,比如框架梁區域采用植生袋復綠,土質坡面采用掛三維網噴播復綠,巖石質坡面采用TBS掛網噴播復綠,目前已實施邊坡綠化面積18.54萬平方米,平整破碎地形并播撒草籽復綠面積6萬平方米。
此外,項目組還將原礦區3個露天采礦坑改造為3個蓄水池,總蓄水量達7.6萬多立方米,在汛期可起到防洪減災的作用,而到了旱季,則可為下游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在礦山土地復墾工程方面,項目組利用礦區東部平緩地帶,結合項目離村莊較近,交通便利,土質符合農田標準等條件,對該區域實施水田復墾,共修建排洪溝1400米,修建灌溉渠2500米,修復灌溉渠1200米,埋設供水管1900米,新增水田面積145畝。新增的耕地與原有的農田相連,形成連片耕地區域。預計每年農副產品可創收17.4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2稻田飄香 喜迎豐收
走進田心村,在綠水青山之間,只見新增耕地上第一次種植的稻穗沉甸甸地彎下了腰,田塊里新栽植的地瓜藤長勢喜人。一臺聯合收割機正在新增的耕地里來回行駛,所過之處,所有稻穗盡入“囊”中,機械快速運轉,出來的稻谷粒粒飽滿。
如今,經過綜合整治后的田心鐵礦廢棄礦山原礦區地質隱患已消除,裸露部分已重現綠水青山,生態調蓄池開始蓄水,山上各種獸、鳥、昆蟲活動頻繁,生態恢復初見成效,生態效益明顯。記者在復墾現場看到,昔日的廢棄礦山如今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土肥沃,變成了一座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金山銀山”。復墾后的稻田里機聲隆隆,迎來了首個豐收季,有關工作人員在現場對首季的水稻進行了取樣化驗。據現場土壤修復工程師廖明萍介紹,經過化驗檢測,看這批水稻是否達到食用安全標準,保證后期這片土地的綜合利用。
項目組還專門在這里建設了免費對外開放的山水林田湖草科教館,通過沙盤介紹、墻面展示、視頻播放、現場參觀等形式,向大家展示這里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