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礦山無序開采導致生態破壞,遺留下一道道“生態疤痕”。近幾年來,寧遠縣統籌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撫平“生態疤痕”,讓廢棄礦山恢復“綠水青山”,再造“金山銀山”。

在東溪街道野鹿崗村粘土礦修復治理工程現場,大型機械正在施工作業,村民忙著種植柑桔、奈李等果樹。這里原本是一個廢棄的磚廠,由于露天開采,導致黃土裸露、廢渣成堆。自然資源部門立足實際,充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生態修復三萬六千多平方米,將原開采礦坑打造為一個集散步、垂釣、采摘、悠閑于一體的生態示范果園。“我們對這些裸露的礦山進行修復之后,全部種上果樹,然后管護3年,保證成活率。最終的話,我們會移交給村集體,為村集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施工方湖南省地信建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湯承志說道。

2022年,九疑瑤族鄉西灣村的裕豐石場經過修復治理后,利用100余畝工礦用地吸引民間資本,建設九嶷山兔文化產業園,探索“礦區+文旅”的轉型發展模式。產業園依托緊鄰九嶷山景區的優勢,根據地形建設親子樂園、露營基地和餐飲區等,開發成集戶外拓展、研學科普和團建游樂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實現“變廢為業”“變廢為景”。“從廢棄的礦山,復綠成‘綠水青山’,又轉變為‘金山銀山’。”九嶷山兔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張宇表示。
2022年,寧遠縣啟動實施省級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辦法,根據自然條件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將廢棄礦山修復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相結合。項目實施后,礦區及周邊的植被得到恢復,原本損毀的土地得到綜合利用,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近三年來,我縣按照‘一礦一策’的思路,對70余處1800余畝歷史遺留礦山進行了修復,修復了文旅產業用地100畝、耕地160余畝、林地1190畝、園地約350畝等可利用的土地,通過工程措施生態修復成了‘綠水青山’,再造了‘金山銀山’。”寧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先輝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