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是長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長1050公里,承載著貴州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可以稱其為貴州的“母親河”。

構皮灘電站治理點修復后的樣貌
流經余慶的烏江段沿岸,前幾年由于6條高速公路、構皮灘水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砂石礦山遍地開花,繁華過后留下了滿目瘡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但近年經過有效治理,烏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再現出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景象。
“烏江沿岸有如此美麗景色,是整合多方資金,因礦施策,分類修復治理,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結出的碩果。”余慶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謝威告訴記者。
1 廢棄礦山統籌治理
走進余慶縣長江經濟帶(烏江)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區,原來遺留下來的破敗廠房、裸露采坑和廢棄的渣土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覆土后已經返青的樹林和結滿果實的莊稼。大山曾經的“傷疤”,在經過專業的修復治理后,已顯露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余慶縣2019年6月,啟動對烏江兩岸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調查核實和分類修復治理項目。當地在技術支撐單位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積極配合下,經過對縣域內廢棄露天礦山衛星遙感圖斑解譯分析,逐一現場核實和調查,按照“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景則景,多措并舉”的思路,編制了使用中央專項資金,對22個修復責任主體滅失的廢棄露天礦山采取統籌規劃,分兩期進行修復治理的工作方案。
在修復施工過程中,余慶縣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充分考慮修復區域特點和生態條件,因地制宜,因礦施策,采取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修復措施,科學修復,避免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通過場地整治、覆土平整、開挖排水溝、綠化施工以及危巖清理、掛網施工等。消除了地災隱患,有效恢復了廢棄礦山原有生態系統,改善了人居生活環境。”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治理現場負責人崔登偉告訴記者。
22個治理項目,于2021年6月全部通過了竣工驗收。修復面積1078畝,恢復保護了烏江兩岸生態。
在大烏江鎮涼風村斑溪坳組一片綠油油的菜地前,村民昌光群告訴記者,原來這一片山上樹林都長得挺好,林子里斑鳩很多。后來家旁邊修建了石灰廠,就地挖山開石燒制石灰,粉塵大的不得了,氣味還刺鼻得很,天都是灰蒙蒙的。周圍樹林、莊稼全是白撲撲一片,連草都燒死了,自家菜地里種的菜都不敢吃。后來石灰廠雖然停產了,但留下的危害卻沒有停息。所幸現在通過治理,不僅拆除了廠房、消除了危巖隱患,還在覆土、平整了的場地上栽樹、撒草籽,把復墾的幾畝土地還給她們種菜。現在空氣好了,抬頭看得到藍天白云,斑鳩也飛回來了,地里面種的蔬菜、瓜果也可以放心地吃了。
2 誰開發誰治理
在對烏江兩岸廢棄露天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的同時,余慶縣對因重大工程施工開采砂石料場,按照“誰開發誰治理”原則進行修復治理。
構皮灘水電站是烏江流域最大的水電站,也是貴州省最大的水電站。在工程建設期間,施工單位就近露天開采砂石,節省了不少建設費用。但是,工程建設后遺留下的露天采石場和石料堆場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余慶縣自然資源局敦促下,構皮灘水電站投資1700余萬元,修復治理面積615畝。
記者在治理點看到,原采石場的采掘坡面種植了藤蔓植物,梯級平臺栽種的樹木郁郁蔥蔥,坡底下平整的場地綠草叢生,與不遠處的茂密樹林和碧綠江水渾然一體,陽光透過云層灑下,構成一幅寫意的山水畫卷。
美景當前,構皮灘鎮自然資源所所長唐文軍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這個治理點緊臨烏江,占地面積較大,原來露天采石留下的采掘面、光禿禿的邊坡和廢棄堆場與周圍的綠水青山顯得格格不入。一到雨季,渾濁的水流裹著泥沙直接排入烏江,對烏江水系造成污染。在經過修復治理后,生態功能逐步改善,生態景觀地貌得以恢復,已經與這里優美的景色逐漸和諧。
除此之外,構皮灘水電站還在平整恢復后的土地上建起了近20畝果園和蔬菜園,充分利用了復墾土地資源,實現了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他們還經常組織駐地職工及家屬開展果蔬采摘活動,極大豐富了遠離城鎮的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
3 邊開采邊治理
余慶縣松煙鎮野雞山砂石礦山是實行“邊采邊治”的一個典型代表。自2019年起,礦山企業利用自籌資金等開始進行礦山恢復治理。
礦山企業按照余慶縣自然資源局的要求,針對礦山開采的危害對象、危害程度與治理難度進行分區、分階段邊開采邊實施綜合治理。開采前,先把蓋山熟土集中起來,培育樹苗、草皮,開采后利用礦山現有的機械設備把熟土回填回去,平整后移栽樹苗、草皮,既節省治理費用,又能達到修復治理效果。目前已治理原采石區85畝。根據當下開采進度,預計再投資160萬元左右,計劃到“十四五”末期陸續恢復旱地118畝、灌木林地102畝。
“在前期恢復治理中,我們對平整恢復的土地一部分種植樹木和藤蔓植物,一部分播撒了草籽。我們還把在地表覆土開挖過程中發現的一層十多厘米厚的有機腐殖層,移撒到復墾后的旱地中,提升了土壤肥力,把復墾改良后的十多畝旱地交由當地村民耕種管理。今年旱地里種植的烤煙長勢良好,不久前才剛剛獲得豐收。村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不少。”該礦山項目經理告訴記者。
4 生態效益明顯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展長江經濟帶(烏江)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余慶縣嘗到了甜頭。
據余慶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鄭明剛介紹,余慶縣下一步將以編制“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和歷史遺留礦山清理為契機,依托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的技術支撐,把底數摸清,按輕重緩急分批次申報項目,力爭用兩三年時間,全面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把歷史遺留問題消滅掉,繪就大自然美麗底色。
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黨委書記、隊長梁浩波表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隊黨委已經確定把積極參與生態修復作為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工作來抓。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的開展,也為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的舞臺和機遇。我們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組織精兵強將主動服務地方發展,力爭在實現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